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 > 校友故事
    《中国会计报》:学习是应对不确定性最佳投资——徐工基础事业部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翟吉红【2025年10月24日】
    日期:2025-11-03

    本文首发于《中国会计报》2025年10月24日11版。作者:刘海玲 刘安天。

    当一位已拥有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头衔,担任着徐工基础事业部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的职业精英,选择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时,这背后蕴含的意义远超个人追求。

    翟吉红,这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PAcc项目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再次成为学院首届审计专业博士(DAud)的一员。她的求学轨迹不仅是个人终身学习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培养顶尖财经人才方面的卓越实力与广泛影响。

    再攀高峰

    在完成EMPAcc 和全国高端会计人才系列学习后,翟吉红并未停下脚步。今年,她再次回到熟悉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开启博士学习的新征程。“我为什么要读博?因为我觉得现在的经济发展太快了,我需要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学习,强迫自己保持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她笑称,自己自主学习有时会懈怠,而博士课程能“被动”地推着她接触前沿领域,打开新的思路。

    开学第一天,全英文的课程让她受到“极大的刺激”。一位来自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及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的专家,用全英文讲授了一整天的课程。这让她这位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财务负责人,瞬间感受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我一看我们班八个人,就我最差。这事儿得学了,迫在眉睫!”这种“刺激”对她而言并非压力,而是一种激情。她坦言,这种冲击甚至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女儿的一句“你看人家的妈妈英文那么好”,让她更坚定了补齐短板的决心。

    这种激情,也源于博士班里“与优秀者同行”的氛围。她发现,班上仅有的八位同学,个个都是来自企业、事务所、政府部门的精英,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年轻、有活力、思想上进。”她将这趟求学之旅比作“八个僧人去求取真经”,目标是在四年后“渡上金身”。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她选择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颖琦作为导师,因为她在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与企业实践紧密相关,能为翟吉红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惑提供理论与实务指导。

    “我们财务人员不能再有‘越老越值钱’的旧观念。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一年不学习,可能很多东西就脱节了。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才能在处理业务时更加从容和自信。”她说。

    追本溯源

    翟吉红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信赖与情感,源于多年前的EMPAcc项目。她坦言,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感觉自己处于“知识真空”状态,对知识的快速迭代感到焦虑。一次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参加地方领军人才培训的经历,让她萌生了系统性学习的想法。而攻读学院的 EMPAcc 项目,为她指明了方向。

    在朋友的鼓励下,她最终下定决心。这一选择为她打开通往更高阶知识殿堂的大门。三年的系统学习,不仅弥补了她五年来的“知识真空”,更让她的理论知识体系实现了一次飞跃。她至今仍对EMPAcc项目的严谨学风印象深刻:“考试都是闭卷,马蹄形教室里,摄像头360度无死角,香港那边远程监考。学院是真正让你来学东西的,不是吃吃喝喝。”

    她回忆起那段充实的学习时光,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和娱乐。“EMPAcc的学习是真正系统性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信息化、管理会计……大部分是港中大的知名教授在上课。每周四天的课程,每天晚上都在学习,学完一门课就要考试。学院对教学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她说。

    同时,EMPAcc 项目吸引她的,不仅是强大的师资团队和前沿的课程设置,还有高质量的同学圈层。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财务高管和合伙人,成为她日后工作中宝贵的智囊团。“直到现在,我遇到一些专业问题,还是会请教我们班在事务所担任合伙人的同学。这个平台和资源非常好,同学之间会给你最真诚的帮助。”

    开一扇窗

    如果说EMPAcc 项目为翟吉红构建坚实的理论框架,那么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教授顾朝阳的一堂课则为她打开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窗户,彻底点燃了她对管理会计的热情。当时,担任CGMA轮值主席的顾朝阳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参加CGMA最佳管理会计实践的案例申报。

    “其实我当时对管理会计还不是印象那么深,班上可能就我报了。”在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的案例成功入选。这次经历让她对管理会计有了深切的感受。这扇窗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翟吉红开始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她说:“我要搞清楚,管理会计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能解决企业什么问题。”

    这种探索精神驱使她研究分析财政部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我发现我们中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做得相当不错,有很多结合本土情境的实例。”这种贯通中西、理论联系实际的钻研,为她日后在企业中大刀阔斧地推行业财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她的战略管理和思维能力。

    业财融合

    “我每次去学院上课,都是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案回来。”翟吉红的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她如何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践完美结合。她将在学习中学到的管理会计精髓,深度应用于基础事业部的成本管控实践中。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她带领团队推动精细化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

    她分享了一个案例:2023 年,面对市场下行压力,公司从成本要素分解入手,对外购原材料和辅料进行精细化分析。“有些物料的价格直接下降了50%—70%。”她透露,“我们还通过三方价格对比及配套额占比分析,要求供应商返还之前远高于市场价的结算。”

    更重要的是,她推动财务角色前移,从一个被动的核算者转变为业务前端的价值创造者“。财务人员不能简单地对业务说‘不’,而是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能合规,才能创造价值。我们要帮助业务部门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如今,在基础事业部,从新产品的立项到合同签订前的风险把控,财务部门都深度介入,形成了一套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闭环。营销部门负责销售定价,技术部门负责达成目标成本,财务部门则负责全流程的监控与核算,三方协同,闭环管理。这种深度的业财融合正是教学成果在企业端的最佳体现。

    未来展望

    从一线审计到企业财务负责人,从硕士到博士,翟吉红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在她看来,未来十年的财务领导者,必须具备复合型的能力,包括领导力、战略思维、专业胜任、强大沟通以及拥抱数字化变革的能力。她特别强调“融合”的能力,即业财、业税、业法乃至与研发的融合。

    “在国企,专业胜任能力很重要,要有业财融合的硬核实力才能赢得业务部门的尊重。”她认为,这种“硬核实力”的根基正是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她将自己的经历总结为一种信念:投资教育是回报率最高、风险最低的投资。而她的读博之旅也得到了集团董事长的支持,并鼓励她学以致用。正是集团这种鼓励学习的文化让她愈发努力。

    对于正在犹豫是否要重返校园的财务管理者,翟吉红给出了她的建议:“如果你想考,就不要犹豫。选择了,就要坚定地坚持下去。学习,会让你在处理实务时拥有更科学的工具和方法,让你个人感觉非常自信。”

    “我一直认为,投资教育是成本最低、也最公平的投资。它所沉淀下来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是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这段从硕士延续至博士的漫长求学之旅,意味着自信和从容,意味着愿意接受挑战和变革,意味着我们高端会计人才沉甸甸的责任。”翟吉红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母校增添光彩。

    她的故事,正是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校训下“专业、责任、引领”精神的最好诠释。

    《中国会计报》:学习是应对不确定性最佳投资——徐工基础事业部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翟吉红【202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