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夏院长主讲的《商业战略决策:博弈》课程首次与EMBA学员见面,受到了EMBA学员的热烈欢迎,精彩的授课在校友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目前关于博弈论的课程(包括教材以及各类普及性读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重于学理,严格按照知识框架进行复杂的理论推导,全篇基本都是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另一类则走向另一极端,从头到尾都以对博弈论各种经典小故事、小游戏的描述为主,同时结合商业战略和人生哲学进行适当的引申。这一类的课程(教材、读物)一般都通俗易懂,但却无法让人对博弈论的精髓及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印象深刻。夏院长的课程在将二者进行结合方面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尝试,课程以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概念为基础,将博弈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同时避开繁琐深奥的数学推理和认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商战案例,层层引导,抽丝剥茧,向学员们讲解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各种鲜活的商务运用。
夏教授的博弈论从“三个火枪手”和“纸币拍卖”两个课堂游戏开始,通过简单的游戏,首先展示了博弈论的精髓之所在:每一个博弈都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行动,但由于相互作用,一个博弈参与者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采取的行动,也取决于其他博弈参与者所采取的行动。博弈论即是基于这种策略性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理性换位思考,即在选择你的行动时还是考虑你的得益,但是你应当用他人的得益去推测他人的行动,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此后的课程内容围绕同步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多阶段博弈以及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展开,清晰地展现出了博弈论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完全信息到非完全信息的最核心的线索。
在同步一次博弈的课程内容中,夏教授重点讲解了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协调博弈、混合策略博弈等一系列经典的博弈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夏教授还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用这些经典模型来分析现实问题,制定商业战略乃至规制政策。“囚徒困境”是博弈论分析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并且西方经济学者围绕这个例子发表过不下百篇学术论文。从根本上说,“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是对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一个挑战。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如果每个参与者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将导致集体的利益受损。这一模型为分析商业世界中的价格大战、销售大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框架,从现实案例来看,价格大战或是销售大战往往会使参与各方都陷入“囚徒困境”,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失。同步一次博弈中另一个经典的案例是智猪博弈模型,这一模型以及引申开来的小狗策略展示的是弱者与强者的相处之道,就商业逻辑来说,对于新进入者采取什么样的市场策略以及市场在位者如何对待新进入者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在同步一次博弈中,课程讲到了由于博弈各方都知道只博弈一次,整个博弈过程就结束了。博弈各方也都倾向于从个体利益出发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但实际最后的结果并非是最优的结果,从而各方均陷入“囚徒困境”,结局为“零和”博弈。博弈论的主体思想是促进合作的艺术,即如何促进博弈各方的合作,走出“囚徒困境”,实现“非零和”博弈。夏教授在同步一次博弈之后,又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重复博弈以及促进重复博弈的策略实现长期的合作共赢。当博弈没有明确的“终结之日”时,合作作为纳什均衡才能长期维持下去。而在此过程中,作为博弈的参与方,你需要有监督对手的行动以及惩罚叛徒的名声和能力。为达成合作,对于对手的不合作行为,必须采取一定的触发策略。这一策略可以是一旦发现背叛即永久不再与其合作的“冷酷”策略,但更多的是采取发现对方背叛即进行惩罚直到对方重新开始合作的“以牙还牙”策略。夏教授还以重复博弈的理论对现实中的59岁现象、腐败治理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各种博弈模型中,除参与各方同时行动的同步一次博弈模型外,还存在参与各方先后行动的情况,这就是多阶段博弈模型。多阶段博弈中关于策略性行为的分析在市场竞争战略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典型的进入与阻止进入的市场竞争中,在位者要想真正阻止进入,必须预先花费成本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实施可置信的威胁与承诺,而不是采取未花费成本的不可置信的空头承诺与威胁。而对于进入者而言,判断是否进入一个市场,必须要看在位者做了什么,而不应该仅看他说了什么。可置信的承诺能够促进长期利润,但承诺方也确实因此而对自己的行动施加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通过限制自己行动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即是策略性行为。博弈参与者在多阶段博弈中要想赢得主动,不应该仅仅是个被动的参与人,满足于接受别人制定的博弈规则,而应该设法改变博弈、采取策略性行为使其对自己尽量有利。夏教授还以策略性行为理论分析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以及该理论在管理层与工会的谈判等现实的商业问题中的运用。
在分析了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同步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多阶段博弈之后,夏教授又进一步讲授了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问题,包括委托代理问题、不对称信息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信息传递和适当的机制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夏教授最后还讲解了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理论在拍卖中的运用,这一部分关于“赢者诅咒”的分析引发了大家深入的思考。赢者诅咒指的是向赢标者传递了一个“坏消息”,即该赢标者对拍卖品的估价要大于其他投标人,从而可能支付了超过拍卖品其价值的价格。在公共价值拍卖中,赢家往往是对商品估价最乐观的投标人,为了避免赢者诅咒,投标人必须根据实际把他对拍卖品的个人估价往下调整。
四天的博弈论课程,夏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向学员清晰展现了博弈论的基本框架、理论要点以及主体思想,同时将博弈理论用于大量的社会现实和商业实践,使学员们对于如何使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有了深刻的认识。正如EMBA学员、梅思安(中国)安全设备有限公司亚太区技术服务总监张志凌所讲,“夏大慰院长给我们带来的博弈游戏体验和博弈理论阐释让我们深深为之着迷,短短四天的时间,数不清的案例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从古到今,国家之间的军事战略,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个人的人生规划,让我们看到博弈论的精妙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