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所在位置: Home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风物长宜放眼量——第九届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12-06-11

5月份CPI同比上涨3%,创23个月新低;央行在三年半来首次降息;而在过去的一周中,上证指数五连阴,并创下年内最大跌幅。6月9日,天气沉闷,形势严峻。

为让广大校友领略到最前沿的智慧和见解,学院再次举办高层论坛,并邀请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黄明、美国银湖信贷董事总经理罗杰·韦德林。论坛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贝克伟教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李扣庆副院长主持。此次论坛也是EMBA2012届毕业庆典的一部分,有三百余位校友与会。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发表演讲

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黄明发表演讲

李扣庆副院长主持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危机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2004年因“经济政策一致性”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他认为,此次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减少。”而日本的大部分人口也将进入动用储蓄的生命周期。

但是,“要不要担心欧元体系的崩溃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欧元区的带来的优势并不明显,比如英国、瑞典等欧元区外国家的经济一直不错。“退出欧元区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很小。”他也对欧元区的目标——财政联盟表示了担忧。“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完善税收制度,而一个国家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有一个更高的联盟来告诉他如何制定财政政策。”

谈到中国,普雷斯科特教授认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必须有比较高的投资比例。如果一国的资本产出率为3,且增长率为10%的话,它的净投资额就必须达到GDP的30%或40%。”所以,他建议中国必须增加海外投资,而不是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夏大慰院长与会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副院长贝克伟教授主持
 

对短期行为长期化说不

“金融体系国际化,有必要吗?”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黄明用了半个小时来回答。

“为什么中国在几次大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一是我们身处全球金融体系的孤岛。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热钱在中国基本没有多少投资机会。二是我们的金融体系,有点半军事化,是命令式的。像美国的银行在危机时,不愿意放贷,是自身利益极大化的结果。”他说。

但是,这样带来的是长期的低效率运作。黄明教授分析道,一是中国企业无法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外企业亦然;二是优秀民企的融资成本大大高于一些低效的国企。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数据就是,在企业如此缺乏资金的时候,上市公司中银行业的利润占了近一半。

他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需要有结构性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我们必须赶紧练好内功,提高免疫力,然后走向国际化。就资本市场而言,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市场化,二是加强监管。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就是自由发股、发债,自由买卖,而且市场的违规行为很少。”“显然,中国的股市并不满足这个条件。我们的股市是长期泡沫,牛市是大泡沫,熊市是小泡沫。二十年来,股市持续去泡沫化,还没有接近基本面的估值。”

同时,黄明教授也表达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再看往后一二十年的发展会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

银湖信贷公司董事总经理 罗杰·韦德林发表演讲

债券市场发展才是资本市场真正成熟的表现

美国银湖信贷公司董事总经理罗杰·韦德林经历了80年代至今,美国债券市场的黄金时代。他认为,“债券市场的发展才是资本市场真正成熟的表现。”

“从80年代至今,美国的GDP已经增长了600%。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流动性非常好的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债务对GDP的占比也上升了3-4倍。”他说,而到现在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已经非常低了。

展望未来的资本市场,韦德林认为未来20年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监管的改革。“美国的银行、评级机构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管制。很多监管者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去跟进现在的市场变化。”

最后,诸位嘉宾就全球化的驱动因素、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和机遇、欧债危机的处理等回答了听众提问。

圆桌讨论


听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