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所在位置: Home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两年EMBA学习感怀——写于2013年7月毕业前

日期:2013-08-12

两年前,当我在离开校园整整25年后重新走进课堂时,有人问我,都什么年纪了,还要进课堂学习吗?

若仅讲学习,确实倒不一定非进学校课堂不可。社会生活处处充满着需要你不断更新的知识。周恩来曾经讲过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其讲的意思就是这个理,这叫做:生命有限,学海无涯。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每时每刻在实践中产生着。然而,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还是一个省市、一个国家也好 ,若然只凭经验埋头走路,而不停下来站到更高处看得更远点、想得更深点,其道路将很难走得更持久、更长远。有人说,读EMBA是进俱乐部,通人脉、建网络。但是,如果这个俱乐部能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激荡思想,启迪智慧,这样的俱乐部为什么不能进呢?

我们国家经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平均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百姓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背后却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导致经济效率降低以及国企民资政策待遇的不平等。由此,有人对中国经济高唱赞歌,认为这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由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中国模式”;但也有人却不断唱衰中国,认为中国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迟早要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这表明中国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选择的路口,下一段路程中,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有什么样的变革?中国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环境?应有什么样的金融制度改革而能激发创业者积极性并从而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如何更合理地定位政府的职能并确保市场公正公平地运行?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已萦回了不知多少次。我知道我该选择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而不是更多的行动。真是带着如上的问题和困惑,我走进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上会院与凯瑞商学院EMBA项目的两年学习,我不能说我的困惑得到了全部解答,但我至少得到了真正的启迪,帮助我跳出既有的路径站在新的台阶去思索。

古人有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上会凯瑞的中外教授都是走遍全球、学富五车的大家,聆听他们的教诲,我们岂不也走过了万里读破了万卷?王江教授的金融导论,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数理训练使我们掌握了金融定价的基本分析工具。李凯教授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为我们诠释了企业并购中的困境和解决之道。陈明哲教授不仅以其独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使我们树立了如何创造竞争优势的动态理念,并启发我们进一步对当前的一些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策略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许多地区的发展还停留在土地、税收优惠上,而缺乏产业集群优势的培育和挖掘,而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亲切认真投入的教学风格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黄钰昌教授的绩效评价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成本会计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且帮助我们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管理和绩效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分配。可是我们的大部分国企管理却往往仍局限于计酬分配。贝克伟教授的信息管理与创新,使我们建立了信息化时代下新兴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全新视野和图景,了解了企业组织架构变革的新趋势。 陈志武教授引导我们了解了中国进一步推进货币化、自由化等金融深化的空间和余地,对中国当前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反思。Boatsman教授的会计学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作公司估值的分析 。曹泉伟教授的投资组合让我们领略了资本市场的魅力和动荡中的惊涛骇浪。周林教授的博弈论不仅让企业家思考当自己采取某个竞争策略时必须同时关注竞争对手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策略,而且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政府管理中的地区竞争和国家竞争。还有,Mary Jo Bitner的服务致胜,  Jeffrey L Coles的公司治理、Crocker Liu 的房地产金融,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大师者,其言简其意远其境高也。大师之言,余音绕樑。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创立的EMBA项目,延请中西学者,真可谓是中西合璧,中体西用,兼容并蓄,德立天下,有容乃大。

如今毕业在即(尽管我还有一门宏观经济学课要补),我不禁有些许的感伤:两年时间怎么这样快就要过去了呢?但人生从不允许感伤,事业也不相信眼泪。可我还是要向夏大慰、李扣庆两位院长和贝克伟副院长等所有的教授、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庄子有言: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吾辈当从头越,人生新起点。

 (作者:马  弘,EMBA金融九期学员,2013年7月4日写于香港渣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