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合作的EMBA项目开放课堂成功走进浙江杭州,给当地校友和企业界朋友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知识盛宴。ASU凯瑞商学院中国项目执行院长贝克伟教授给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当今最热议题“信息技术”的最新研究,得到现场热烈反响和互动,演讲结束后,许多听众还意犹未尽,纷纷围住贝教授请教,久久不肯离去。
贝克伟教授在演讲
本次活动得到了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集团董事长、SNAI-ASU合作EMBA项目校友王洪涛先生致欢迎辞,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并致辞,活动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市场发展部主任汤超义博士主持。
李扣庆
贝克伟
王洪涛
贝教授在演讲中指出,21世纪出现的一连串技术创新,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设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知识工作智能化等,进入公众视野虽然才10年不到的时间,但却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交流和娱乐方式,带给了我们颠覆性的影响。那么,这些信息技术创新到底改变了什么呢?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中心化向网络化演变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设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知识工作智能化这四种信息科技的应用,通过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改变了传统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许多商业模式可以被创新。网络化的反面其实就是去中心化,传统的交易往往需要透过一个平台、一个中心,而互联网下的交易则可以避开中心而直接交换,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信息的透明度。
互联网金融
在所有行业中,受数据化影响最深的行业是金融服务业,因为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可以被数据化,它们不需要物流、不需要仓储,金融产品只是一系列数据的组合。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们对于金融的思维,而金融的价值,或者本质并没有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金融产品的创造、金融产品的配制手段等。余额宝等各种宝的出现,其实是由于我们的利率未市场化而存在套利空间的结果,我们的金融机构严格来讲都是在靠信息不对称和政策来赚钱,未来要想生存,必须要自我革命,否则就会被别人革命。
企业的边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先生1937年在其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规模扩张的界限,即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贝教授让大家思考,如果说现在有一样创新可以把交易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那么企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企业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很多交易放在企业里完成是因为协调更方便,协调更方便是因为信息相对互补,如果我们的信息科技可以透过数据化把信息透明,减低交易成本,那么还有没有必要把这些放在企业里完成?如果我们用这个逻辑来思考企业内所有做的事,是不是会更加清楚企业的边界?
大数据的实质
在贝教授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海量数据,数据分析我们一直在做,然而以往的挖掘是我们透过对客户过去交易的行为进行分析,是历史性的、结构性的,现在的数据挖掘已不局限于这些,它通过多方数据的整合,从社区到网上的浏览,到跨产品的行为,甚至你走到哪里,去哪儿,都有一大堆的数据。贝教授举例说,美国有很多商场会安装一样东西,顾客进来了,在哪个地方,哪个角落,哪一个区间停留的最久,有没有发生购买行为,你还去了哪些店,这些数据都有。大数据的本质不在于数据的积累,而在于数据的使用和活用。在贝教授看来,目前大数据在企业成功推行和应用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企业不知道、高管没有大数据管理思维、没有足够人才。
贝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引人深思,为在场听众把握信息技术的实质厘清了思路,许多听众在反馈表上留言,希望继续能聆听国际一流大师的讲座,希望我们的EMBA开放课堂能经常在杭州开展。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EMBA项目连续四年跻身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前30强。这是两校继合肥开放课堂后的第二场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在各地举办,以期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听众,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