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风采
您所在位置: Home > 删除备份 > 学员风采

2011年6月4、5、11、12日《战略管理》课程授毕,受益匪浅。授课老师是陈明哲教授。

 

陈明哲(Ming-Jer Chen):美国管理学会战略分会主席,现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管理评论》副总编、香港中文大学资深研究员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是全球著名企业竞争战略专家,华人企业战略研究权威,是第一位三次荣膺国际战略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和《管理评论》最佳论文奖的学者。其研究、教学及咨询范围横越欧、美、亚三洲。

1997年应中国国家教委MBA指导委员会邀请,陈教授在北京清华大学培训中国大陆60多所MBA院校的管理学教授。陈教授出身台湾、祖藉福建,曾经投身大儒之门,修习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等中国古典著作,深得中华文化的精髓。他说:“研讨了诸子(共21子)中16位的全部著作,其中《孙子兵法》前后读过7遍。” 陈教授学贯东西,具有深厚的国学和人文功底。其治学严谨,气质儒雅,为人谦和,授课形式生动活泼。他还说:“管理从根本上是一门人文(humanity)学科,探讨的最终是人性。”

陈明哲教授在战略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通过学习,以下观点——本人学习揣摩的更多的是,与本人所在公司目前或不远的将来“相关度”较高的一些观点,而非陈教授观点的全部——深入我心。

(一)关于国际化

 赢在中国,赢得世界。赶快重视本土市场。

中国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市场。打赢本土市场,就是在做好国际化。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之主要厂商从事竞争的唯一战场。

要成为一家全球企业,海外扩展并非绝对必要,在中国市场赢,就是在全球市场赢!

一个企业要壮大,必须要有很大的、成熟的国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就在中国市场,就能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本国市场去获取商业利益最大化。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如果表现好的话,那么在国际上自然有很好的表现。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把国内市场做好,有了依托后再去了解国外竞争对手,利用本国市场培养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国家化应该先从文化背景相似的一些国家比如亚太地区开始,再慢慢向文化制度不同的地方拓展。应该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就想当老大。同时,还需要有一套海外扩展的整合制度来保障,以免决策失误。

(二)关于专注

要成为世界级企业,专注很重要。

目标要非常明确,专注于某一市场或某一领域。

经营权要能独立,有长期、短期想法。

规模要适中,太小不行,太大也有负担。

华人企业完全有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潜力。

(三)关于创新

创新是中国企业必由之路。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身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当全球化的大潮几乎涌到每一家中国企业的脚下,我们的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创新!

企业的生命力就源于其创新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企业,很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中国企业与国际强敌同台竞技的惟一法宝。

企业家应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从企业最高阶层来讲,思维创新比所有的创新都重要,因为其他东西都可以学,而思维创新必须要对大环境的变化有很深的了解。

创新需要机制保障——感同身受。对现阶段之公司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最有效的创新,都必须跟组织或组织文化做一个很好的整合。

对创新本身来讲,文化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创新力不足,与组织或者组织文化有很大关系。组织文化越灵活,往往越能造就创新的环境。

但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强人的企业。中国的企业,人治色彩确实比较重,这势必会对创新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如果领导有创新思维,那还好;如果没有,那企业可能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企业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和制度,当然包括文化,来鼓励创新和营造创新的环境。

(四)关于人才

没有管理人才的储备,未来很不确定。2010年中国需要7.5万名具有全球经验的顶级执行官,现在只有5000名。经理人队伍严重不足。

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的企业很快将直接争夺相同的原料、资源、工作和人才。

中国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以及全球品牌的运营管理,将是决定海外扩张的关键要素。

从战略管理角度看,更加重要的是企业经理人的全球视野和强化的思维训练。

(五)关于战略

在中国“再崛起”历史进程中,中国企业是否对文化、战略和执行问题足够关注,将是它们能否成就世界级企业的关键。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哲学,或者更广泛地说,是文化与执行。

西方企业的优势在于缜密的管理理念,依仗的是执行官与经营团队完整的管理教育与训练。中国企业需要将中华文化优势与西方前沿战略观点结合,并将其系统应用与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

根据国人心态与做法统一步调,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舞台去开发西方企业难以模仿的持久优势与成功模式。

全球市场的下一个主战场在中国,中国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

进军海外之前,中国企业应当运用优势在国内建构主宰性的市场地位,这点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性。

——这一点,对现阶段之国泰君安证券很有启发思考意义。

在国际化扩张中应该看清楚自己的发展优势。中国市场是一个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的市场。制造本身文化特征不强,但服务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比较明显,因此,应该慢慢建立自己有文化特色的品牌。

因此,在扩展过程中,中国企业还将面临一大挑战:不仅要跟西方最先进的东西接轨,还要跟中国传统的东西挂钩。

战略升级需要自省——

要想成功完成战略升级,企业就要先搞清楚,升级的压力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要改变?改变的原动力又在哪里?

目前,中国企业升级压力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再崛起。在再崛起的过程中,周围的市场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创造附加值,就被迫往上游走;

第二,消费市场正在慢慢形成,消费者慢慢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
第三,国内市场本身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战略升级时,中国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
首先,对环境的变化必须变得更加敏锐。必须看清产业结构层面会有什么改变,在整个产业链中,在哪个点上创造的附加值会最大。也就是说,对环境要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并对环境的改变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
其次,就是管理人才问题。以制造为主的人才可能已经不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了,可能需要一批新的管理人才来面对和适应新的环境。

(六)关于动态竞争理论 
无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框架、传统的SWOT理论,还是蓝海战略、定位理论,对企业和市场策略研究都是静态分析,而陈明哲教授动态竞争理论认为,理解战略行为的中心就是研究市场和资源。动态竞争理论根源于“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1、竞争是动态的。竞争者间的行动(攻击)与反应(反击)是竞争存在的主要方式。

2、竞争是相对的。每一个竞争者对企业来说都是独特的,拥有其个别的特征与响应形态;对应比较企业与每一个竞争者之间的异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3、竞争优势是短暂的、过渡性的。任一企业透过竞争行动所取得的优势,随着时间都将被竞争者的响应所抵消。

4、成功企业总是比竞争者先一步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由此产生暂时性的优势;暂时性的优势累积起来,随着时间,将产生持久竞争优势。

5、理想情况是利用破坏性的技术、新产品或程序(——创新),直接跳过竞争对手,从本质上改变竞争规则。中国企业应在本国市场积极与外国竞争对手抗衡,并且利用他们的经验与诀窍进行全球扩展。

6、竞争反击。企业需要思考“反击障碍”,就是能够防止竞争者采取竞争响应的战略或组织因素。

7、察觉-动机-能力(——AMC观点)。除非你的竞争对手察觉你的行动和意图,除非竞争对手有动机反击,而且有能力反击,否则他不会采取竞争响应。

8、企业的战略任务是尽可能地把竞争对手的注意力降到最低,或者尽可能地降低竞争对手的反击动机。如果两者都不可能,企业必须对竞争对手的反击有所准备,并且有能力去防御。

动态竞争是把利器。应有动态竞争思维。

动态竞争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崭新的思维和视野。战略观念有两个层次:一是把战略本身绝对化,就是我定我的战略,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运作,而当做竞争对手没有反应;二是我制定战略,去影响竞争对手的运作,并预测对手的反应。应重视的是第二个层次。

企业的战略任务就是尽可能把竞争对手的注意力降到最低,并尽可能降低竞争对手的反击动机。

动态竞争关心的是行动本身,即竞争对手会不会回应,到底有哪些制约因素会造成对手不会回应?”这样,就要预测对手会怎样攻击自己,以及预测对手会对自己做出什么强度的回应。其中里面有三个关节点值得揣摩:对手是不是察觉到自己的行动,对手是不是有动机来回应,以及对手有没有能力来回应。

动态竞争论包括两个基本层面的内涵:

一是竞争本身是动态的,即一个反应就一定会造成另一个反击,因为公司的任何一个动作,从竞争对手角度来讲,都有攻击性,并会对竞争对手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是竞争本身又是相对的,即我有优势,你也有优势,但我的优势是跟你的劣势相比较的,有可能优势本来是我的劣势,因此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而且任何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因为对手也会反应。

因此,它修正了过去制定战略只考虑本身,不考虑竞争对手反应这个盲点。同时,大多数公司都很难做到把自己放到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问题,很难真正深入去了解竞争者。但是,也不要对竞争对手过度反应,或者反应迟滞。另外,不能忽视竞争是有文化根基的。

——动态竞争理论,对中国“目前(业务同质化、体制机制雷同、创新监管严格、几无商业机密可言)”的证券行业(公司)来说,运用空间不大,但对“竞争对手比较研究”有指导意义。就长远看,却有重要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