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所在位置: Home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从心理学看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

日期:2015-09-25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十三期全班同学在开学典礼后开始了第一门课程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力》。授课老师陈晓萍教授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Philip M. Condit讲席教授,早年取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博士。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商学院的执教。她目前担任专业英文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编,以及中英文双语杂志《管理视野》(Management Insights)的主编。陈晓萍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跨文化管理、个体和群体决策、领导学、商业谈判、创业者激情、和中国人的关系等。她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全球顶尖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

        对于这样一位学富五车,成果累累的教授来讲授人力资源课程,同学们充满期待。

         陈教授从“领导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一问题开始,请学员推选出五位中国企业家。在同学们热烈讨论中,教授引领大家分析归纳了这五位企业家的共性特征,进而引出领导力的本质,提纲挈领介绍了八大领导力经典理论。诸多研究一致表明,领导力部分取决于先天,大部分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塑造。得知这一权威结论,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加。陈教授进一步介绍通用汽车、西南航空、迪斯尼和好持家公司相关的案例,详细介绍了组织成功的七大法宝,进而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重要观点:一、人力资源管理应同企业战略相吻合。二、人力资源管理应注重效率和公平的两大原则。三、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更多的关注文化的因素。在这里,陈教授详细介绍了Hosftede的跨文化维度理论、Triandis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理论和Trompenaars的文化维度理论。并深入分析了这些跨文化理论对管理者的影响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如何予以关注以及如何应用。

       陈教授在跨文化领域研究多有建树,足迹遍及全世界,对各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因各地文化差异导致的笑话信手拈来,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

       随着课程深入,陈教授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知人,她从智商情商、性格、归因、态度和行为以及决策五个方面全面剖析个体。研究表明,高智商有助于提高团队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智商的具体表现是: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对数学规则的运算的理解和应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大家稍感到遗憾的是,陈老师说人的智商在一岁左右就已经定型,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之后智商就是无法改变了。全球知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提出情商,主要指个体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理解他人和社交能力,而情商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性格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性格也有不同的要求。五大性格理论把人的性格归结为五大类:认真谨慎、随和、情绪稳定、体验开放、外向。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对员工进行性格测试甄别出适合的人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也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相比于智商而言,性格也是存在改变的可能。

       对于每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或理论,陈老师总是能给学员找到一个深入浅出的例子,或者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让大家会心一笑后恍然大悟。比如课堂上让大家影响深刻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描述了心理学家作为实验组织者找了一些外表形象良好的演员参加面试,但是他们所持有的简历信息是虚假的,然后让他们和简历相似而长相普通的人竞争同样的职位,不明真相的面试官最后都聘用了漂亮的演员。实验结束,组织者公布真相以后,接受访问的面试官都为他们的聘用决定找到了合理的理由,比如声音更甜美、觉得能力更强等等外部原因。这个实验反映了光环效应下的归因偏差。

       在四天的课程中,陈晓萍教授从人为个体,人在群体,激励和团队绩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从心理学现象和实验入手,把深奥的专业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解答了学员们工作生活中的很多疑问。同学们大呼过瘾,课程时间一再延长,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课程结束时纷纷与陈教授合影并留下联系方式,希望今后能继续从陈教授那里获得指点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