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期校友张发宇可能是我们采访过最特殊的一位——他已经拥有业界极为稀缺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却在之后选择重返校园,攻读金融财务EMBA。在同班同学中,他被亲切地称为“书记”。
也因此,我们与他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关于生活、事业与工作的哲学对谈。
张发宇毕业于统计学专业,一毕业便加入中航集团。他坦言,当时怀揣着强烈的专业报国情怀。“一进公司就能看到一条醒目的横幅:‘航空报国,追求第一’。”这句话,成为他职业生涯初期的精神坐标。
他所在的公司当时并未直接参与军品制造,而是主要从事民用产品生产,属于“以民补军”业务的一部分。然而十多年后,中航集团战略调整,决定剥离非主业板块,重新聚焦航空产品。
站在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张发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继续做高级打工者,而是创业。2007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立了长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长风绿能的前身)。至今,这条创业之路,他已走了十八年。
长风绿能(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常熟智车城,自有厂房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是一家专业从事工商业储能设备、光伏汇流箱及光伏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光伏汇流箱细分领域稳居国内前三,智慧家庭能源管理系统业务规模位列全球前三。
截至目前,长风绿能共拥有49项专利,其中包括3项发明专利,获评5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苏级工程中心1个。公司已在江苏股权交易所挂牌,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等资质,还取得了ISO 9001、ISO 14001、OHSAS 18001等体系认证,同时获评苏州市“瞪羚”企业及苏州工业园区上市苗埔企业。
历经十年发展,公司已与多家大型国有发电集团建立稳定合作,客户包括中电投、中广核、大唐、华能、华电等,同时也服务阿特斯、晶澳、晶科、京能、东旭、中美硅业、中车、特变电工、新疆金风等知名民营光伏企业。
创新者的囧境
为什么持续充电、不断读书?张发宇坦言,首要的动机是成为让自己满意的自己;其次,是希望能在公司经营管理的持续实践中,更深入地思考、更透彻地理解商业的本质。
关于创新,他们曾有过一段真实而深刻的教训。“创业初期,我们一直从事电控业务,客户稳定,从几万元起步,三年内年收入就突破千万元。但产品单一、客户集中,导致业务每隔几年就会经历一轮景气循环。”张发宇回忆道。
当时,他和团队决定研发新产品,却不知不觉落入了“创新者的窘境”。“这几乎是所有创业者容易犯的错——从‘我们能做什么’出发,努力把擅长的事做得更好。比如,我们精于交直流电转换设计,熟悉上下游技术参数,生产工艺扎实,质量管控严格,成本控制也得心应手。”
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产品看作一个函数,创业者所选的所有变量都是自己擅长的,那么最终输出的曲线,往往仍是“以产品为核心”,而非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基石”。这种思路看似理性,却常常难以得到客户的认同。
为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张发宇很久。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工厂参观时随口问道:“为什么你们办公室的五台空调,是五个不同品牌?”他才恍然大悟。
“如果我们凭自身能力做出一个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但差异的点并不是客户真正在意的,那么一切就失去了意义。”就像那些空调,每个品牌主打的卖点并未真正触动使用者,导致采购决策变得随意,所谓的差异化在客户心中几乎为零。
他们还意识到另一个关键问题:所接触的“客户”是不是真正的终端用户?事实上,他们长期对接的是经销商,而经销商更关注利润和销售额。这种间接的需求传导,极易导致产品同质化,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在这方面,小公司根本无法与大企业抗衡。
最初,张发宇团队也未能避免这一误区。直到他们将视角转向“真实客户、真实场景”,深入捕捉细分市场的具体需求,产品灵感才源源不断地涌现。越是贴近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需求就越是清晰,订单和业务也随之稳步增长。
“其实波特五力模型早就阐述过这一逻辑。首先要看清‘我的买家’是谁。企业并不是在真空中竞争,而是与客户共同塑造市场。只有真正踩过坑,才会对五力模型有更深的理解。”张发宇感慨道。
“细分市场看似很小,但对成长中的企业来说,已经足够。”他补充道。长风绿能没有卷入国内通用市场的内卷,而是选择服务更聚焦的客户群体。针对亚非拉地区的电力状况,他们开发出光伏、柴油发电一体化的三合一甚至四合一储能装备,完美适应当地需求,顺利打开了市场。而在欧洲,他们则将阳台太阳能、户外电源与移动充电宝结合,精准匹配了当地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我们公司,创新产品的定义是:必须为行业贡献真实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与别人一样的产品。”张发宇这样总结。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快与慢
企业战略的设定,始终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命题。一方面,战略的评估不能仅仅依赖最近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成果去评判——长期来看,如果初创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现金流难以维系,就可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因此,依靠先验逻辑和演绎推理所制定的企业战略,本身极具挑战。这类战略源于逻辑推演的‘idea’,未必符合市场的真实情况。另一个难点在于,即使战略基于严密的逻辑和自身资源设计,仍可能因执行不到位而失败。但这其中又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战略本身规划不当,二是规划本身合理,却难以有效落地。”
那么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设定企业战略呢?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发。系统一代表逻辑与思考,系统二则依赖直觉判断。我们平日不断学习、积累,其实是为了提高系统二——也就是直觉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市场保持敏锐的直觉,更需要对市场进行系统性的复盘与反思,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张发宇这样说道。
作为企业战略的制定与管理人,他个人更强调的是对战略的持续检视与复盘,而非一味追求完美的战略规划。
“当我们遇到一个客户的需求的时侯,我们不能说这个机会是错的。因为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商业增长,宝贵的现金流量。所以到底是坚持所谓的战略定力,还是抓住市场机会?我们的反思就是,活下去,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战略的优化可以在复盘中进行。“
“归根结底,这其实是一个最核心、也最本质的问题,正如希腊神庙上所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了解你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边界,明确你能提供什么产品、服务好哪些客户,才是战略的根基。”张发宇总结道。
找到你的韩信与萧何
在最新的管理学认知中,“经营”与“管理”被明确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经营”面对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业务环境,而“管理”处理的则是相对确定的事务,包括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和制度完善。有句话说得贴切:“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企业更需要通过“管理”建立确定性——让管理成为抵御波动、支撑发展的“大体量确定性”。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许多企业仍倾向于将战略、经营和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尤其是在高层会议上,同样的团队往往既讨论战略方向,又处理经营难题,还决策管理优化,议题交织、人员重叠,导致不同性质的问题未能得到真正有针对性的对待。
其实,如果进一步的进行厘清的话,大家就会想明白,其实“经营”和“管理”要处理的是完全不一样性质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用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两类问题:经营问题应该更多的开放式讨论,甚至要完全聆听市场的声音,而不是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颠覆性的创新可能就属于完全客观的,去识别市场机会的讨论。而管理问题更需要对企业内部有充分的理解,完全基于内部视角的优先程度,进行资源分配的优化。甚至从与会人员的组成成份而言,这两组人员的组成,应该是很不一样的。这样才不会把内部连续性的管理问题和管理视角,代入到市场经营需要的跳跃性或者断裂式的讨论中。
“具体如何权衡,需视企业所处环境而定。如果是市场稳定的成熟企业,管理可能重于经营;但对创业企业来说,我认为经营大于管理。”张发宇说道。
他引用刘邦的名言来进一步阐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者皆为人杰,而刘邦能用之。”
张发宇认为,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识别并重用那些真正擅长制定战略、推动经营、并能使命必达的执行人才。就如同汉朝时的名将韩信、谋士张良和名相萧何,各司其职。企业也需要在内部构建清晰的角色与能力分工。
这样一来,企业创始人才能更专注于对外经营,尽可能为企业争取外部资源与信息。“反过来讲,如果创业者不在经营上投入最多精力,则是不可想象的。”他强调,“就我们的实践来看,我本人必须承担主要经营角色,因此很多内部管理会议我并不参加,但绝大多数关于客户与市场的会议我都会参与——这才是董事长最该做的事。”
在张发宇积极的对外经营与布局之下,公司已锁定下一代突破性技术产品,未来有望极大扩展现有产品线的应用边界。
DBA之后,为什么还要攻读金融EMBA?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张发宇在已经获得DBA学位之后,为何选择再度回归课堂,攻读金融财务EMBA项目?
他坦言:“时代已经变了。企业的发展逻辑正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所以我需要来上国会系统学习财务知识;从依赖内生增长,走向并购整合与内生并举的新范式——这要求我补上税务、上市、融资等知识。实业终须与资本结合,创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与财务能力,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攻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合办的金融EMBA项目重新学习。”
对他而言,金融正成为推动实业持续增长的关键飞轮。这也或许是长风绿能下一步战略中的重要考量。
张发宇引用了一句他深以为然的话:“君子求诸己”,并以“Stay Foolish, Stay Hungry”作注。在他看来,这句话更恰当的翻译是“知无知,爱学习”。“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突破认知局限——我们往往只能听到自己想听的、看到自己想看的。而‘君子求诸己’的第一要义,正是终身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原因——他的太太。她曾见证张发宇在攻读博士期间进入“心流”状态的专注与充实,也敏锐地察觉到他在完成学业后有一段时间不再读书、思考节奏放缓——显然不在最佳状态。于是她果断鼓励先生再次挑战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果然,对热爱思考与学习的张发宇来说,金融财务EMBA项目的学业压力与认知挑战,重新激发了他以往的热情与快乐。在与教授、同学和校友的高质量交流中,他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与洞察,逐渐将这些认知内化为个人信念与战略能力,为企业未来的运筹帷幄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