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失去了的思想维度
主讲人:俞吾金
时间:2004/9/23(周四)晚6:30-8:30
地点:CD区100人报告厅(一)
该讲座主要对模仿的时代、无根的观念,重建思想维度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哲学是对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追求。人们在思考一些重大问题时中要做好对前人观点、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批判,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创新,不要"唱新"。俞教授将大量现象证明"模仿"和"化妆"非常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他提出"重建思想的维度"这一命题。他认为只有在全民族培养求真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确立法权人格和道德实践主体,才能完成这一使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俞吾金教授认为哲学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之追求的学说。
俞吾金,男,1948年出生,浙江萧山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91年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哲学系主任(1995。9——1999。4),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暨学位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委咨询委员、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2000年4月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基金会杰出学者赴美讲学。
长期从事哲学基础理论、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代哲学文化的研究,就哲学的元问题、哲学学科的分类、认识论的元批判、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西方知识论哲学传统批判、当代中国文化悖论、现代性与价值坐标的重建、比较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反思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1部:《思考与超越:哲学对话录》(1986)、《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1988)、《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1990)、《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史探要》(1993)、《意识形态论》(1993)、《毛泽东的智慧》(1993)、《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1994)、《文化密码的破译》(1995)、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世纪之交的哲学文化反思》(1995)、《俞吾金集》(I,1995)、《俞吾金集》(II,1998)。主编《20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五卷本,1999),编选《疑古与开新:胡适文选》(1995)。其中《思考与超越》获1986年全国优秀图书评比“金钥匙奖”,《意识形态论》获原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和上海市1986——1993年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邓小平》获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和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二等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被评为教育部重点教材并获上海优秀教材二等奖,《寻找新的价值坐标》获上海市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奖并有1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88年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9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被复旦大学研究生评为“研究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复旦大学十大杰出教授”;2000年起被评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此外,1993年率复旦大学辩论队赴新加坡参加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论队获得团体冠军和最佳辩手两项最高奖,并和王沪宁教授一起主编了《狮城舌战》(1993)和《狮城舌战启示录》(1994)两书;1997年率领复旦大学15名学生(英文论文入选)组成代表团,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在瑞士圣加仑大学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一队员获大奖),主编《跨越边界》(1998)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