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吴卫军先生1988年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并获得会计学硕士。第二年,加入普华永道。1992年,成为大陆ACCA第一人。2002年,作为普华永道合伙人,吴先生参与并领导设计了中国“银行改革路线图”,在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和资本重组三大领域,为深化银行改革提供蓝图。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被借调至英国金融监管局工作,参与银行体系危机成因、业务模式演变及监管方案的调研和协调工作。2011年起,任普华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
8月25日,EMPAcc十二期毕业生和EMPAcc十四期新同学齐聚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聆听吴卫军先生的主题演讲,主题为审计与公司治理。演讲中,吴先生他分享了亲生经历过的最感自豪的事,中国的银行业改革。1999年末,工农中建四大行不良贷款总额约3.2万亿,至2000年7月,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剥离约1.3万亿。但,问题依在。按贷款五级分类标准,2003年9月末,四大行不良率达到21.38%。标普认为,四大行已经技术性破产。
“我们首先是把资产负债表理干净。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式包括,轧掉财政部的资本金、把可疑类资产半价卖出、转出政治性资产。然后在2003年12月,建行中行获得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接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筹备上市,引进公司治理机制,使得董事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发挥作用。”他说。
作为会计师,发挥的作用包括,“先根据1993年的准则理清资产负债表,清理小金库。进而根据2001年的准则,实行五级分类,对部分资产进行减值。此时,和国际准则的差距又摆在面前:公允价值、退休员工的福利领取等等。最后是通过国务院层面来决定相关的会计处理的。所以,金融业开了一个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先例。”
与之相应的是公司治理改革,包括“组织架构的改革,当时的投行甚至建议把好银行和坏银行进行分割处理,比如让华东建行单独上市。这个从品牌管理等角度看,明显不行。我们坚持要扁平化管理。还包括风险管理,比如JP摩根著名的4点13分报告,既是指每天4点13分,由总的风险控制官按95%置信区间,判断未来24小时内,是否存在超出董事会授权范围的亏损。这是未来风险管理的一个方向。还包括薪酬和激励机制等。”
“公司治理层面,我们普华关注的是董事会组成、董事会的有效性、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关于国有银行董事会的组成,我曾经和谢平有过激烈争论,当然结果证明他是对的。国有银行董事会一般由管理层、国有股东代表、战略投资者代表、独立董事构成,我主张增加管理层董事数量,以增强专业管理能力。谢平主张增加国有股东代表,这会削弱专业管理,但有特殊的作用。”
回想起在风云岁月中的点滴,吴卫军颇感自豪。“去年年底,我在中国银行年度财务报告上签上: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中国注册会计师师 吴卫军的名字,心里非常自豪。这可是一张有着12万亿资产的报表。”
谈到审计的价值,他认为是降低资本的成本。“还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看华尔街日报,上面有每天的利率曲线,还有所谓亚洲曲线,最高的时候,两者相差2.5%。这意味着外资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公司治理的不信任。”
面对百余位EMPAcc毕业生和新生,吴卫军特别期望大家坚守专业主义、在工作中要有担当、要有对社会底层人士的人道关怀。
(编辑:曹巧波。本文根据现场笔记整理而成,未经嘉宾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