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周新平从会计专业毕业。“当时差点就进了湖南老家的税务局,但是家人考虑到兄长在上海,好相互有个照应,于是最终来到了宝钢集团。”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现在,她是这家超级国企的税务总监。
直到2009年前,周新平还一直在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岗位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集团聘请世界顶级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来做调研,对方出具的报告中提到,税务比较薄弱,需要加强。”正如她介绍的,当时宝钢集团总部有税务专管员,但兼着会计工作,相当于仅有半个人在管税务。即便到现在,大型国企中专设税务总监的也是少之又少。
机缘巧合,领导希望她出任税务总监。“税务不是我的特长。但是领导说,通过我的努力,应该可以胜任。我想他的考虑,可能是税务更多的是需要沟通、协调。”忐忑中,周新平成了宝钢第一任税务总监。“我还是幸运的,无论是之前从事资金管理和银行打交道,还是现在从事税务和政府打交道,都比较顺利。”
“我们的税务,定位在服务,不带管理职能。”她介绍说,现在国内以法人为单位的税收结构里,集团不能代行子公司的权力,否则会影响子公司的经营判断和职责承担。现在是在政策上提供服务,遇到重大事项,提供最终的协调。“税务这个事和人的关联度非常大。之前,各个子公司的税务水平,取决于个人,水平参差不齐。现在我们会从集团层面宣传贯彻一些好的做法。政策贯通后,效益自然就上来了。“
“但是我们还重在风险控制的职能,就是寓管理于服务。但是管理手段很难把握,没法从税务往前推,只能在业务最前端就介入,这才是最有效的。“周新平的做法是,在任何一项业务开始筹备的时候,税务就参与其中。而在这之前,更多的是事情做完了,产生纳税,发现税负太高,才开始着手调整。”虽然税务局精通税法,但企业更加了解业务。所以,在前端我们就和税务局有沟通,引导他们认同。“
税务风险控制还和外部的税务环境有关。“税务条文很多,执行的差异更大。更遑论各种地方潜规则。我们集团就很难统一要求。“在周新平的接触中,相对来说,上海税务的监管适中,而且大多直接转发总局文件。在征管方面,他们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而不完全是依据自己的立场行事。
“风险管理方面,我们会更多的和税务局一起探讨合作。从去年开始,上海税务也在改革,比如集中征管关系、优化职能、专设纳税评估局等。他们也在想办法控制征管风险。归根究底,双方的角度是一致的。“周新平认为,和税务沟通是最重要的,没有彻底的沟通就没法达成目标。
此外,作为大型国企,除了税务,宝钢还面临着审计署、财政专员办的监管。以审计为例,重大事项一般异地检查,他们一般会沿用当地的概念和做法,企业就会再次面临风险。“同样的风险,民企的承受能力更强。而国企不一样,领导一般不愿意承受如此风险。“她说。”这样也好,我们就更会加注重规范性。“
工作十多年,周新平对宝钢的感情很深。“宝钢是个大家庭,来了之后就不太想离开。大学刚毕业那会,同一批进来的,大家一起住单身宿舍,下班后还是一起讨论工作。而且,宝钢自身一直在发展,财务体系也在壮大,这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