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张颖 摄影:刘洋)“形、神、心、术”,吴毓武教授用这四个字作为EMPAcc课程的开场白,这些看上去似乎与财务会计完全不在同一个领域的字眼,却是吴教授多年学术研究的心得,他还特别向同学们介绍,“神”的具体内涵是指“会计是假定,准则是游戏,审计是生意,披露是关键”。寥寥数语却精准概括了这个行业的诸多内涵,引得在座同学一片喝彩。在之后的授课过程中,吴教授始终将他体会到的形、神、心、术的精神贯穿其中,通过一个个经典的案例教同学们透过财务报表数据的表象发掘公司经营业绩的真实面目,讲授过程中亮点颇多。同时他开朗随和的性格以及轻松幽默的授课方式也是令他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之一。
本文选取课程讲授中众多案例中的一个——汇丰控股做简要介绍,以期帮助大家增进对这门课程的了解。
近半个世纪以来,汇丰控股一直是许多香港股民的“至爱”,并被看作是“有香港就有汇丰”的第一“心水股”。汇控在全球的20万名股东中,香港人占据了约三分之一。吴教授从2008年10月起就开始研究汇丰控股的财务表现,对这家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很多深入且独到的见解。
首先从汇控2009年的年报数据说起。
汇控公布的2009年业绩稍逊于市场一般预期,而公布次日其股价骤降7.04%,仅一天就蒸发市值135亿美元。当时,境内外媒体都将焦点放在了汇控的贷款减值准备上,认为这是其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所在。2009年底,汇控贷款减值准备为265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15.5亿美元。但吴教授提醒同学们注意,2009年汇控的坏账准备还包括了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其中大部分是为资产抵押证券(ABS)计提,高达15亿美元,而2008年这一额度仅为7.37亿美元。如果把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所提的减值准备剔除掉,实际上汇控为贷款及其相关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为249亿美元,仅较2008年的241亿美元增加了8亿美元。“很显然贷款减值准备不是拖累股价的主要力量”,吴教授如是说。
吴教授继续分析道: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得公允价值核算法成为众矢之的,大部分人只将目光投在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方法,而忽视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方法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简单说来,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变动会最终反映在当期利润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变动只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只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才会计入当期损失,最终影响利润;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不按市价计量,除应收利息外,只有发生减值时才对利润有影响。而且,一项资产公允价值较账面价值低时,并不一定会就意味着发生减值,或者减值幅度就达到公允价值降低额度。资产减值损失程度乃根据其公允价值与可回收金额综合确定。吴教授由此分析得出结论,企业会倾向于将更多的高风险证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来核算,汇控的问题正是这一结论的例证——
汇控年报显示,2009年末其共持有538亿美元的资产抵押证券,其中仅53亿美元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余485亿美元,有483亿美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亿美元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吴教授看来,账面损失得以隐藏,归根到底是会计制度帮的忙。按汇丰的披露,截至2009年末,这485亿美元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仅为349亿美元,较账面值低136亿美元。2008年末的情况更糟糕。汇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投资账面价值有557亿美元,但公允价值仅361亿美元,较账面亏蚀196亿美元。而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2007年末,汇控这两类资产的总账面值有642亿美元,公允价值亦达到了640亿美元。令人惊讶的是,汇控在2009年末和2008年末,为以上136亿美元和196亿美元的账面损失,仅分别计提了15亿和7.3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
由此吴教授指出,2009年汇控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合共121亿美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未被减值准备所覆盖,同时这121亿美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没有反映在当期利润中。
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吴教授的注意,他告诉同学们,所谓的公允价值会计规则,也被利用在银行自己的债务上。具体来说,因汇控资产价值的下跌,其所发行的债券受投资者抛售,市场价格也下跌。但当债权方确认其债权公允价值下降时,汇丰也在自己的报表中确认了债务公允价值的下降,至使负债“减少”;而这部分“减少”的价值又不能反映在资产中,所以确认为收入。仅此一项,汇丰就增加其2008年度税前盈利66.8亿美元。不过,随着债券价值的上升,2009年其也花了62.5亿美元填补债务价值的上升。
吴教授认为,市场还忽略了2008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变更会计方法允许管理层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证券,使管理层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存在较大的可操作空间。年报披露,汇控于2008年底将187亿美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持有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证券,得以隐藏了35亿美元的账面亏损。汇控2008年的业绩就这样由亏损而变为税前盈利高达93亿美元,并赢得福布斯环球2000排名榜第六,银行第一名。
时间发展到2012年,汇丰控股于2月27日公布了其2011年业绩,公司称受新兴市场业务和工商业务拉动,汇控去年税前利润为219亿美元,较2010年上升15%。业绩增长,但其股价表现却并不如人意,同学们正一头雾水,吴教授揭晓谜底:
“这主要归功于已减值金融资产的确认利息的增长。汇控已减值金融资产确认的利息从2010年的5.16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04亿,不然,试想象一下汇控可得花多少口舌来解释其净利润27%的增长。”
对于已减值金融资产的确认利息的变更,汇控在年报的加注中说明,集团于2011年间变更了部分已减值金融资产的分类,与其相应的确认利息则从3亿美元剧增至15亿美元。吴教授分析,若无此项变更,税前利润相应减少12亿美元,净利润将达不到分析师的预期,汇控的净利息收益也将可能不及去年。
吴教授接着分析,汇丰控股靓丽业绩的另一个来源在于其本身长期债务的缩水。年报显示,其2011年所发行的债券公允价值下跌了39.33亿美元,由此被计入公司的净利润。汇丰控股2010年税前净利润为190亿美元,2011年为219亿美元,如果扣除其发行债券价格下跌带来的收益,则2011年其实际利润应为179亿,低于2010年的税前净利润。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汇丰控股公布年报后,其股价不涨反跌。吴教授更进一步地指出,汇丰控股的债券价格下跌,反映了其债券持有人不看好汇丰控股的未来,而且债券价格下跌幅度高达39.3亿美元,已经接近2008年其债券的折价水平。
同学们紧跟着吴教授的思路,听到这里略锁眉头,吴教授进而评述,把负债的减少计算为公司获取的收益,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即公司经营情况越差,其债务价值下跌,公司的净利润反而越好。汇丰控股正在利用投资者对财务规则的不熟悉来向市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把债务减值偷换概念为净利润,这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讲到这里,汇控的“真面目”已经完全展现在学员们的眼前,整个讲授过程一气呵成,让同学们有种恍然大悟的振奋。吴教授总结说,拥有大量高价值资产的汇控,其盈利会更经常性地受到资产价值重估的影响,而无法真实地反映出透过营运过程中所带来的盈利。许多小股民因为普遍对财务规则不熟悉,无法知晓汇控在财报中运用会计手法粉饰业绩,即使是一些分析师也被蒙在鼓里。由此可以看出对企业进行深入分析,还原其本来面目有多重要,同时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吴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独到的专业眼光使得同学们佩服不已,掌声连连,他最后嘱咐同学们说,财务报表就像一本故事书,阅读报表就是对企业发展历史的回顾,要透过会计报表的表象去分析管理层的动机,从而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这是优秀的财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