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图书馆和合作项目部联合举办的SNAI读书沙龙讲座第128期在学院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南京大学文学院苗怀明教授做客现场,以 “从流行小说到电影传奇——哪吒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此次讲座围绕哪吒这一经典形象的演变历程展开,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引发观众对文化传承、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
讲座伊始,苗教授从热映电影《哪吒2》切入。他指出,这部国产电影的火爆不仅源于精良的制作与独特的成人动画类型,更在于其触及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成长与教育话题。影片中哪吒作为 “熊孩子” 的形象,映射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在讲述哪吒形象的演变时,苗教授详细阐述了哪吒从佛经护法神到道教神仙,再到现代流行小说与电影中的传奇角色的转变。他指出,哪吒一词源自佛经,早期作为佛教的护法神流行于中土,形象凶恶,威猛彪悍。宋元时期,哪吒形象开始本土化,与李靖关联,并增加了“剔骨还父,析肉还母”、三头六臂等说法。到了《封神演义》,哪吒故事得以普及和定型,成为道教神仙,形象鲜明,性格叛逆。而在《西游记》中,哪吒则作为天庭体制内的人物出现,形象不如《封神演义》鲜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动画片将哪吒塑造为善恶分明、勇于献身的少年英雄形象,而《哪吒1》、《哪吒2》等现代电影则对哪吒故事进行改编,强化了哪吒与社会的冲突,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新主题。他强调,哪吒形象的每一次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苗教授进一步解析了哪吒形象的文化象征意义。他指出,哪吒形象体现了叛逆精神,不断与神界体制和父亲发生冲突,这种叛逆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哪吒的故事也触及了成长问题,特别是熊孩子的教育问题,展现了个人改变命运和规则的励志主题。此外,哪吒在中国及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之一。
在讲座中,苗教授还结合哪吒形象,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他强烈反对教育培训机构所倡导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普遍存在着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他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断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人。然而,这种过度竞争的教育方式,却往往适得其反。
苗教授强调,教育的输赢不在于孩子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题,而在于孩子人格是否健全、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他指出,这种过度竞争与内卷的教育观念,如同沉重枷锁,剥夺了孩子们本应拥有的快乐童年,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功利化教育的驱使下,孩子们被过早地卷入知识灌输与技能培训的漩涡,失去了自由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更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与文化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苗教授还提议大家讲真话、做真实的自我,幸福活在当下,这与哪吒形象中所展现的叛逆精神、自我超越精神不谋而合。苗教授提到,《哪吒》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新主题,鼓励人们追求真实自我,不被命运所束缚,他认为,哪吒故事中的冲突和转变,正是反映了人们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抗争。
苗教授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引发强烈共鸣,赢得了阵阵掌声。
讲座最后进入互动环节,听众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涵盖了从哪吒形象的文化解读到现实教育困境的突破、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等多个方面。苗教授认真倾听每一个问题,并一一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亲和的交流风格,让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传承与创新并重,共筑文化自信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关于哪吒形象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对教育、文化传承以及人生态度的深度思考。苗怀明教授的观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教育改革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哪吒的故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社会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此次活动,相信在场师生都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坚守中创新,在思考中前行,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撰稿人:刘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