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章淑瑜)从2023年4月12日到6月14日,在满满八周的授课后,《投资行为与投资心理》课程在叶小杰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叶小杰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互动有趣的行为心理小实验、最后一课突如其来的结课福利都给每位听课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八周的时间里,叶老师由资本市场异象和传统金融理论引入行为金融学框架,通过认知偏差和心理偏差两个层面解释市场投资行为,将行为金融的三块核心画卷——证券市场异象、认知偏差与心理偏差以及有限套利紧密连接且有序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让同学们获知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策略和行为金融领域的最近进展。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市场异象的理解和对行为金融的兴趣。相信在未来某天,同学们在媒体平台看到某则关于市场异象的新闻或是自身作为投资者需要做出投资决策时,定当福至心灵,忆起那年夏天叶小杰老师在SNAI讲台前的只言片语。
一、缘起:初识行为金融
说起金融学,大家一定不陌生,毕竟是经济学类的热门专业。可要是在前面加上“行为”二字,却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行为金融学的定义是什么?是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吗?其实,行为金融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是由⼼理学、社会学以及决策科学与传统⾦融学理论整合后产生,试图解释导致金融市场异象的真实原因,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中发生选择偏差。
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是完美的,价格是正确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套利者会使价格回到均衡。大家熟知的传统金融学理论包括:马科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σ)、夏普的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β)以及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α),都是传统金融学不可动摇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中,资本市场的频频暴雷、金融危机都在传达着理论和现实的差异。叶老师推荐的书籍《非理性繁荣》、《思考、快与慢》和电影《大空头》、《华尔街之狼》也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市场的非完全有效和各种交易成本摩擦外,投资者行为心理也是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类因素。所以引出了行为金融学的三大假设前提:价格有时是错误的,价格的错误常常由投资者的非理性造成,套利是有限制的。
课上,叶老师在分析了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异同后,分享了许多有趣的资本市场“异象”:“股权溢价之谜”、短期的动量效应和长期的反转效应、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规模效应、日历效应、丁蟹效应、基金仓位88魔咒、茅台效应等。每一个异象都能够让同学们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资本市场异象的成因和对市场上各参与者的影响,同时让同学们更加好奇:投资心理如何通过具体的机理路径作用于投资行为?
二、行为从何而来:两大偏差
行为金融学中,市场投资者行为的出发点可以归为两大缘由:认知偏差和心理偏差。
认知偏差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试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包括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其一,启发式偏差是快思考下的结果,当思考时间有限、负载信息过多、不太过思虑时,人们偏向于使用自己过往经验来做出判断。具体包括: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情感启发法,可以体现在特色估值体系、股改对价10:3、商誉地雷等事件中。其二,框定依赖偏差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表现出不同的判断和偏好。具体包括:对比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稀释效应,可以体现在股市更名现象、“中概股”现象、“奚式相亲法则”等现象中。
心理偏差则是从心理偏好角度解释了投资者行为,包括过度自信、心理账户、证实偏差、羊群行为、损失厌恶等。其一,过度自信指的是:人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超过了实际水平,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认为是运气和时运不济;过度自信容易导致过度交易、降低收益率,或是自动寻找因果关系、形成曼德拉效应。其二,心理账户是说:人们根据资金来源和用途对资金进行心理上的归类,会更谨慎地花费辛苦钱、更轻率地使用意外之财,从而形成更加直观的价值函数。其三,证实偏差是指人们对于某个假设倾向于证实而不是证伪,我们熟悉的星座运势、港星郑少秋的“丁蟹效应”就是证实偏差的体现。其四,羊群行为就是常说的从众行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采取与他人同样或类似的行为,以减少行动成本、增加心理安全感。其五,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损失所带来的情绪波动更大,从而导致禀赋效应和短视的损失厌恶。
基于以上两大偏差奠定的行为金融学科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投资决策领域,例如:选股、买入、持有、卖出等投资过程管理,逆向投资、惯性投资、小盘股投资、集中投资、量化投资等证券投资策略,以及鸡尾酒会理论、事件驱动投资策略… …
三、趣味互动:心理实验与分享
互动有趣的行为心理小实验是《投资行为与投资心理》课程的一大亮点,一学期下来收齐的实验小纸条也装了满满一袋。叶老师合理运用一些课堂小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深入理解行为决策背后的行为金融知识点。非理性的决策背后也存在着一套环环相扣的分析逻辑,知己知彼方能助力每一次的有效决策。
比起一些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投资行为与投资心理跟同学们的生活更为贴近。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理性的人,我们所做出的决策也会被内外各类因素所左右。当下,同学们也许是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许是自身发展的投资者。课程所学知识不仅能够运用在资本市场分析和投资中,还能够调整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生涯的每一步。
为了更系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案例分析,叶老师还组织了一场小组分享活动。全班55个人分为8个小组,分别就各自选择的资本市场异象主题进行主题汇报,这学期选取的主题包括了:“蹭热点”异象、IPO抑价异象、市场公告异象、“政策市”异象、撞名异象、“宁波解放南路现象”异象、大单异象、“世界杯魔咒”异象。每个小组都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整个过程每位同学的参与度都很高。叶老师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也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了资本市场异象及其背后的成因,同学们都收获颇丰。
四、最后一课:“亿”点小惊喜
作为本课程的课程助理,我在最后一节课前一天晚上收到叶老师想要给同学们发点结课福利的消息时,是有些震惊的。不过震惊归震惊,我立刻“伙同”班里的小汪同学和小秦同学,给选课的每一位同学都贴心准备了一份零食礼包作为最后一课的福利。从选品到凑单、从取货到布置,最后一课的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又顺理成章。
6月14日周三下午,当同学们踏入二教202教室时,桌面上整齐摆放的零食已然恭候已久。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幼稚,但是对于研究生的我们来说又刚刚好!吃的、喝的、甜的、咸的、香的、脆的,各色食品给原先安静的教室增添了不少生机。课上,叶老师还与各位选课同学集体合影留念。
对于不少同学来说,这不仅是《投资行为与投资心理》课程的结束,也是研究生生涯课程的终结。在此之后,大家可能很难再有机会像这样与同学们一同坐在教室里听课,享受着SNAI提供的优越环境。诚如一些同学课后发的朋友圈所示: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课果真令人难忘!
总的来说,叶小杰老师的《投资行为与投资心理》课程,集理论与实验于一身、融学术与趣味为一体。这里有幽默风趣的授课老师,有寓教于乐的学习内容,有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相信在未来某天,同学们看到或听到市场异象、行为金融等关键词时,也会忆起那年研究生生涯中的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