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朱小彤)2022级审计理论与实务A班课程由袁敏老师和宋德亮老师共同教授,两位老师分别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进行教学,基于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实践,讲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具体涉及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民间审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事务所治理与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规范、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应用、审计报告、审计法律责任、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专题。袁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审计理论知识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宋老师以生动深刻的故事为引来解释审计实务工作的细节,循循善诱。
理论篇
理论篇共讲述了六个专题,分别是审计概览、审计理论框架、审计研究、审计方法演进与审计责任、风险导向审计应用和战略分析。
袁老师通过一些小例子引入审计概述专题,首先讲述了信息在全球化环境中的作用,进而提出环境对审计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向同学们解释了审计需求的理论,比如代理论、信息论、行为论以及保险论,对审计的需求来自于市场的内生需求。紧接着,介绍了审计的三个核心概念,即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要充分理解三者的内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及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和未更正的错报(如有)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重要性概念,而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
袁老师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循环为同学们构建了审计的理论框架,要素包括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概念、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基本方法、审计报告和审计责任,并重点分析了审计目标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演变、审计假设的研究现状与实践意义。
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案例,袁老师引出了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具体分析,同时强调要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战略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相互依赖,国际大所为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出了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导向审计,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早期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紧接着袁老师就为同学们具体讲解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通过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循环的过程。另外袁老师还额外为同学们补充讲解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该准则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六次精彩的审计理论课程过后便由宋老师继续教授审计实务课程。
实务篇
实务篇同样讲述了六个专题,分别是环节分析、计划财务报告认定的审计、执行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政府审计、内部审计。
第一节课宋老师给同学们观看了《监察法人》,从视频中将审计实务知识提炼出来一一讲解,让同学们印象更为深刻,不用刻意记忆就能将审计过程的概念模型熟练掌握,从管理层认定到审计目标设定到审计程序的实施再到审计证据的搜集最后形成审计结论。之后的每次课程宋老师都通过让同学们观看一些案例视频来学习实务知识。比如鲁豫有约节目中刘谦变魔术的小情节就诠释内部控制五个要素的作用,生动形象,在课程学习中就让同学们记住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部控制五要素分别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宋老师的课程不仅仅是在教室中进行,更有多种形式。在第二次课程上宋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解流程图的要点,并强调流程图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语言,然后便带领同学们来到户外的草坪上,将大家分为十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十种业务活动进行流程图的设计并拍摄讲解视频,十种业务活动包括大型设备销售、员工离职、采购流程、对外项目投资管理流程、财务部门报销流程、工程项目投标流程、生产成本核算流程、销售流程、费用报销流程、人事部门招聘流程,同学们兴致高涨,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在小组合作中对于流程图的作用和意义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
宋老师重点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实现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五个目标。另外为同学们详细解释了风险地图: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的结合考虑形成了四种风险应对策略,即降低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以及分担风险。
在内部审计专题的教学中,宋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区分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同。宋老师用“1947”总结了内部审计准则的要点,即“1个基本准则”、“9个作业类具体准则”、“4个业务类具体准则”、“7个管理类具体准则”。
12次的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转瞬即逝,每一位同学都在两位老师略有差异的教学方式下受益匪浅,对于审计理论知识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审计实务工作细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