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霍阳)伴随着风里冬天的味道,在这十一月的天里,我们结束了经济学的课程。吉瑞老师从经济个体出发,探寻其行为奥秘;王蕾老师从经济整体出发,解密西方及中国经济历史。两位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案例、丰富多变的讲解形式,带领我们学习新知,共同为我们搭建了完整的经济学思维。
一、微观经济学
在前六次的课程中,我们在吉瑞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对个别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市场中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有限的资源如何进行有效配置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问题。
在课程的开始,吉瑞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分别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展开。除此之外,吉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较基础的概念,例如市场、需求、供给、供求关系等,并分析了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这让我们同学对于市场主体与研究对象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还学习到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此,吉老师结合生活,向我们介绍分析了住房租金限制的例子,充分展示了价格机制对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吉老师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讲述。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首先需要有收入才能够实现消费,而消费者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在这种限制下,消费者必须进行有选择的消费,这就介绍到消费者的偏好问题,那么如何来衡量消费者的偏好,对此我们引入了效用的概念。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寻找到最佳消费组合,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随后,吉老师又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厂商即生产者的行为选择。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如何实现生产者的最终目的:利润最大化。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学习到短期和长期的各种曲线,例如: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等,通过对这些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生产者何时应停止生产,何时实现成本最小化,如何给产品定价等,帮助生产者做出最优决策。
最后,吉老师还向我们讲述了趣味性十足的博弈论。在保证我们了解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向我们举例展示了各种博弈论的应用,这其实体现了一种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冲突,且在生产生活中非常常见,对我们的未来决策也很有帮助。
二、宏观经济学
在后六次的课程中,王蕾老师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经常在财经新闻上可以看到,但通过王老师系统性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可以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分析经济情况和经济政策。
在正式介绍宏观经济学之前,王蕾老师先向我们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他与微观经济学的不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而非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体行为。同时王老师还强调,学习宏观经济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当下背景,例如凯恩斯革命时期,他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
王老师在此基础上,先向我们简述了衡量宏观经济的一些基本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及其计算方法,并纠正了同学们对于GDP计算的误区。并课外拓展向我们介绍了连锁加权法计算GDP。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了中国经济的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原因。
除此之外,王老师重点讲解了决定国民收入的三个重要模型分别是:AE-NI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并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宏观政策,解释了曲线的形成原因及相关变动影响因素。还通过一些实例,向我们介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适用情况。
王老师还通过介绍菲利普斯曲线,向我们展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二者此消彼长。这种关系也给政府实施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种方法:即政府可以用高通胀换低失业,或者,高失业换低通胀。但是当政府实际运用其解决问题时,却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消失了,这并不说明该曲线是错误的,而是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当人们提前预见性地做出准备,政府干预就可能失效。同时我们也更系统地学习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是对货币政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讲解,并重点分析了索洛模型。
两位老师通过知识与案例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的同时,让我们对微观的经济个体和宏观的经济整体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地学习,这些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市场中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