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陈海妹)2023级全日制研究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A班课程由李琳和余坚两位老师进行讲述,非常荣幸能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领略《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风采。李琳老师主要讲解了“不做假账”思政教育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8》项目概要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余坚老师主要介绍了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两位老师博学多识,且有着不同的上课风格,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李琳老师知识储备丰富,上课互动性强,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在课堂上经常邀请同学们自主发言,很好的带动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使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相关准则的制定的道理,从财务概念框架准则出发,启发着同学们自己对于各项准则制定基础的思考。余老师风趣幽默,经常列举一些自身的案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事件,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了解掌握知识点。余老师上课经常会给同学们拓展延伸,从多个学科、多个角度传授给同学们不一样学习角度,开拓同学们的眼界。李琳老师与余坚老师在本学期课程中的精彩讲授,使同学们对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不做假账”
作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开学第一课,李琳老师为我们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在课上李琳老师提出作为会计人员,我们应该注重“得”<“德”,使众人得之,谓之德,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我校校训“不做假账”的由来。余坚老师,在课上也为我们列举了夏元吉与陈云两位人物的过往事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思政第一课体验。两位老师指出,作为会计人员,我们不仅仅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要注重作为会计人员的诚信二字。
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8》
李琳老师通过张为国教授“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二:理论之争”文献解读,带领我们进入财务概念框架的学习。2018年的修订版维持了2010年版概念框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等核心内容均未做出重大调整。在概念框架的学习中主要向我们讲述了详细的讲解了概念框架修订的原因,以及一些具体的修订内容。在课上,虽然有中文版的概念框架,但是相对于英文版,仍存在一定的翻译差异,李琳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同学们翻译英文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8》,这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国际上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修订的细节内容。
三.长期股权投资
余坚老师将对外的股权投资中,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分为了三类,分别是:无重大影响、重大影响以及实质性控制。在无重大影响中,投资行为被认定为金融工具投资,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计量;在重大影响中,投资行为被认定为长期股权投资,主要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在实质性控制中,投资行为也被认定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成本法。余坚老师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企业在三种情况下变动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余坚老师通过知识点的逻辑框架梳理,让我们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对比记忆,让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很好的帮助了我们学习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知识。
四.合并报表
余坚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企业合并相关的内容。老师指出,企业合并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控制权发生转移,二是构成业务。企业合并不一定是以公司的形式完成合并,而是必须构成业务。合并的方式主要有横向合并、纵向合并与混合合并。余坚老师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的两种方法的异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主要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的是购买法。
在合并报表的学习中,余坚老师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上的案例,为我们讲解合并报表的理论基础以及编制流程。余坚老师站在个别报表层面和合并报表层面,指出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最大的区别在于会计主体的不同,基于这个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清楚的划分,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不同。在合并报表编制流程的学习中,余坚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自己尝试编制合并报表,不然学到的知识不会具体的应用,很难熟练的掌握合并报表编制的内在逻辑。
八周的课程匆匆的结束,还有很多知识点老师来不及向我们讲解,使我们意犹未尽。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让我们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