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SNAI课堂】课堂三隅·玩转管理会计“精彩纷呈”万花筒——2023级全日制研究生《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A班课程侧记

发布时间:2024-01-16

   (撰稿/摄影:吕佳雯)暑气渐消,寒冬将至,近三个月来,赵春光教授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与A班43位同学留下了难忘的课堂记忆。赵老师不仅为同学们讲述了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经典管理工具,还将丰富、真实的案例和小组展示融入课堂,帮助同学们跳出抽象的知识框架,收获更直观生动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充分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使大家真正体会到了管理会计的趣味与奥妙,同时也达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一、求学之始,在于通理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在头脑中搭建完整的思维框架,用理论填充逻辑的空白。赵老师从成本入手,引导同学们正确理解并区分不同成本性态,在此基础上,引出企业短期预算和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使课程过渡到第一个精彩的理论“高潮”——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及运用。

作业成本法是指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材料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业务流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很好地承接了赵老师在之前课程中介绍的成本归集内容,解决了现实中按照传统方法分配成本造成的交互分配和主次作业的问题,为同学们打开了理论新思路。

划分并计算成本信息的目的主要有了解成本、为价格制定成本基础以及明确改进产品、工序和生产经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此,课程进入了第二个理论“高潮”——目标成本法。

不同于传统的“以成本为导向的价格计算”,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价格为导向的成本计算”,它以目标成本来改进设计工作,降低产品未来的制造成本,并促进跨部门小组成员的交流。这种反向思维打破了传统认知,令同学们眼前一亮。

除了成本计算和控制,业绩评价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主要分支。平衡计分卡的出现使课程经历了第三次理论“高潮”。平衡计分卡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大部分组成,将企业使命和战略转化为目标和措施,有别于控制系统,平衡计分卡是用来交流、传达战略和学习的系统,它清晰地揭露了更高层次的长期财务和有竞争力的绩效动因。

经过逻辑紧密的理论梳理,赵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较好的知识框架,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学之程,辅之以例

同学们在赵老师的引领下迈入了管理会计的大门,然而光靠书本上的理论容易令人丧失兴趣,难以前进。赵老师利用几个真实案例在同学们的“探学路”上安放了精彩的“小关卡”,顺利“通关”即可解锁管理会计学习新成就!

例如,在航空公司案例中,赵老师将东航、国航、南航三家公司作为对象,剖析三家航空公司1999-2006年的成本结构,计算各自的保本点和经营杠杆,在此过程中也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利用Excel等工具进行高效率运算。课后,赵老师延伸案例,为同学们布置了三家航空公司在2020-2022年的保本点计算的任务,同时,紧密贴合国际形势,探讨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航空公司成本结构和保本点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收集企业年报相关信息,对三家航空公司进行详尽、细致地成本计算,通过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不同于灌输式的理论教育,这种“课上+课下”的案例教学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漫长枯燥的学习链条,增强了同学们计算机实操的技能,为教学增添了一份“亲自动手”的活力。 

三、成学之窍,唯有相长

建立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关系是成就一门学问的不二法门。赵老师通过两次“课堂大讨论”广泛鼓励同学们对课后习题进行自主性思考。将A班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应3道课后习题,通过联系理论—动手计算—归纳升华的逻辑步骤对讨论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展示过程中,每组成员不仅体现了团队分工,还就讨论题中的模糊定义及边界向赵老师提问,赵老师不囿于固定范式的标准答案,鼓励自由思考和拓展应用,师生在互问互答中达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通过小组展示,各个小组不仅了解了其他小组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和应用情况,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同时,大家也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透过管理会计“精彩纷呈”的万花筒,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实现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管理会计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工具,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只有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再次感谢赵老师的精彩授课,同学们将把学到的方法继续运用于之后的课程和实践中,让这门课真正发挥价值。

2024011614184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