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SNAI课堂】理实一体,融会贯通——2023级全日制研究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B班课程侧记

发布时间:2024-01-16

(撰稿/摄影:刘佳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已经逐渐适应了SNAI的学习和生活。在暑热渐渐散去的九月末,同学们迎来了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由李琳和余坚两位老师主讲,两位老师配合默契、循循善诱,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八次课程。

八次课程中,前两次课程由李琳老师主讲,授课内容为课程思政教育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后六次课程由余坚老师主讲,授课内容为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

一、思政教育

对于每一位会计学院的学子来说,“不做假账”是耳熟能详的校训,更是应该时刻牢记的职业操守,而“不做假账”背后的逻辑便是诚信。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曾说“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诚信”是每个会计人都必须要具备的品质。正是有了诚信这一品质,会计这个职业才得以持续发展。诚信如此重要,因此尽管课程安排紧张,但两位老师还是在这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可见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诚信的会计人员。

李琳老师以我院“不做假账”的校训为切入点,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学院的建院史以及校训的含义和深远意义,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同学们明白了校训的初衷,更体会到诚信的重要。余坚老师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他引经据典,与同学们讨论“如何做人”“何为道德”,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老师着重介绍了夏原吉这位传奇人物,此人何许人也?老师概括为八个字:为国理财,诚信典范。通过了解他传奇的一生,同学们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两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思政教育,也让诚信真正走入每个人的心中。

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8版

进入研究生阶段,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每一个会计准则、会做会计分录,而需要去探索每个准则、分录背后的逻辑,对会计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为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李琳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解读。老师选取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最新修订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下称《概念框架》),带着同学们仔细阅读和理解。《概念框架》共有七章,涵盖财务报告目标、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终止确认、计量以及列报和披露等内容,在讲到财务报表要素时,老师提醒同学们重点关注五个要素新旧定义的对比,以便对这些要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讲解完后,为了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老师选取了热门话题——碳会计,让同学们尝试用《概念框架》相关内容完成相应要素的确认、计量等工作。尽管这项任务颇具挑战性,但同学们在完成后都表示收获颇丰。

三、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

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的相关知识一直是财务会计学习中的重难点。余坚老师用六节课的时间为同学们清晰条理地讲解了这部分内容,让同学们系统不仅掌握了财务会计重难点,更掌握了学习财务会计的有效方法。

余老师采用英文原版书教学,这本书以GAAP为基础,GAAP与国内会计准则略有不同,因此,老师在讲解时进行了对比分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差异,引导同学们思考两者的优缺点。以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为例,我国的会计准则下确认的商誉是小口径的,只计算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而GAAP确认的商誉是全口径的,会存在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商誉,老师在讲解这部分时以多个例题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让同学们分析两者哪个更优,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和老师的点评,大家认为全口径计算略胜一筹,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够使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股权比例被清晰地反映出来。此外,老师注重培养同学们的会计思维,而这个思维的核心就是T型账户的熟练使用。在讲解长期股权投资时,老师就为同学们详细展示了T型账户的强大功能,并指出学习财务会计重点不是记分录,而是学会用T型账户分析。在学习合并步骤和程序时,同学们又进一步感受到了T型账户的“威力”:利用它分析每个科目的变动情况,只要这一步做好了,那么调整和抵消分录就能直接利用T型账户的数据写出来。同时老师还引导同学们理解报表数字勾稽关系,培养会计逻辑思维能力。在讲解企业合并时,老师每讲完一道题,都会让同学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少数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起初同学们还感到很困难,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逐渐具备了这种能力,能够从多个维度印证数据的一致性。

一学期的课程匆匆结束,在有限的八节课里,两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专业内容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在会计领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时,两位老师更是以人生导师的角度指导同学们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课程虽短,但余韵悠长,希望同学们能够将两位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116145037581

 

2024011614492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