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SNAI课堂】职业之路的道德指南——2023级全日制研究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B班课程侧记

发布时间:2024-01-16

(撰稿/摄影:卢陈瑞)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是“不做假账”。学院一直致力于将此校训深深扎根于每个学员的心中。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中,我们从宋老师和位老师寓教于乐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伦理”与“道德”的重要性。

从真实案例中体悟商业伦理的重要性

前两次课程是由宋老师来上的,他由2003年12月23 日开县特大井喷事故来引入商业伦理的教学,宋老师强调此次事故发生前明明有多项环节可以阻止此次灾难的发生,可是由于该公司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疏忽不称职,最终导致灾难发生,200多人遇害,造成巨大的损失。之后他从商业活动、道德提升、伦理指向三个角度统揽这节课引入,并要求学生限时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各种市场案例,全班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更充分地了解了这三个角度的含义。

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碰撞中体悟伦理道德

宋老师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带领我们品读了许多苏轼的诗词,还让我们观看了京剧名角和虚拟歌手洛天依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片段,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碰撞。宋老师还从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向我们介绍古代的会计,从大禹的治国之道到范蠡的从商之道,我们看到了现代会计的一些痕迹。

在我选择会计这个专业之后,总能听到很多声音说:会计要被大数据取代。宋老师在课堂上也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看法。他首先让我们观看《最强大脑》中强辉警官和人工智能(御眼重明)如何根据几张模糊的照片确定嫌疑犯的过程。警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手动画像,人工智能捕捉人像数据对比判断,最后警官和人工智能达成平手,前两个嫌疑犯他们都成功锁定,最后一个嫌疑犯,人工智能锁定失败,而警官选择放弃确定,因为在办案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能轻易地确定嫌疑犯,但最后警官却发现嫌疑犯并不在给定的人选中。宋老师这时发表了他的看法:大数据不会取代人工智能。因为决策不单单是逻辑判断,这涉及了人的尊严,所以不能由人工智能单独决策,必须要在人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而且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是只能在人给定的范围内工作,而现实中有许多隐藏的信息需要靠人发现和判断。

从学院发展记录片中体悟“不做假账”的精神

位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学院发展纪录片,我们看到了朱镕基总理为我院提“不做假账”的院训的记录,一帧帧画面也记录了创院领导集体为学院发展躬耕奋斗的点点滴滴。创院院长夏大慰教授在很多次活动中都向学员强调“不做假账”,可以看出我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职业道德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从时事中体悟道德的真谛

巴以冲突使得很多平民百姓家毁人亡、流离失所。一些以色列的激进分子以当年二战遭受德国侵害为借口美化对其对巴勒斯坦的残害。位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曾经家人遭受德国纳粹折磨的以色列人的呼吁视频:自己曾经也承受过战争的磨难,为什么也让他们承受呢?这位正直的以色列人为巴勒斯坦民众呼吁,控诉以色列政府的罪行。在二战时期,也有很多正直的外籍人士参与保护以色列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保持道德之心,不能美化侵略战争。

丰富的课堂形式让研究生课堂充满活力

位老师积极引入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最后两节课中,都会给到每一个组一个题目,让大家组员之间充分的进行交流,然后选出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充分的讨论与位老师的总结下,我们对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含义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借此讨论的机会,位老师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会计监督体系和国家审计监督是如何运行的,这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短短的八节课中,宋德亮老师与位豪强老师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段别具一格的学习之旅。我们穿越古今,从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到现代科技的辉煌殿堂,感受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深厚底蕴。通过小组讨论与观看纪录片,我们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一次次的互动交流,让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做假账”的校训铭记于心。

20240116154516626

 

2024011615443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