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胡雪寒,供稿:研究生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24级全日制研究生《财务报表分析》B 班课程,由郭永清教授和吕明晗老师联袂执教,以“穿透财报、价值发现”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套融合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教学体系。课程通过48课时的系统训练,引导学生从财务数据的表层数字切入,挖掘企业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最终实现从财务分析到投资决策的能力跃迁。
一、课程设计: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的有机融合
课程以“企业价值评估”为主线,将财务报表分析拆解为报表重构、指标分析、估值建模三大模块。吕明晗老师以七次课程的深度讲解,系统阐释了财务报表重构的方法论。她首先以股票投资与资本市场现状为切入点,揭示传统财务报表在反映企业战略与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局限性,进而带领学生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结构性重构。例如,将标准资产负债表转化为“资产资本表”,按经济实质划分资产和资本,这种重构使报表数据与企业战略投资、筹资活动形成直接映射。在指标分析环节,吕老师通过构建“股权价值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等核心指标,将盈利能力、风险水平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上市公司案例,演示如何通过财务指标识别企业的财务健康度与潜在风险。
估值模块是课程的实践核心。吕老师系统讲解了相对估值法(PE、PB、PEG)与绝对估值法(DCF、DDM)的适用场景与计算逻辑,特别强调估值模型的动态调整,并要求同学们自选一家上市公司6年财务数据,完成从报表重构到估值建模的全流程实践,最终形成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投资参考价值的分析报告。
二、教学特色:双师协同与多维互动的深度赋能
郭永清老师的课程虽仅占一次课时,却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为整个教学体系注入灵魂。郭老师作为《财务报表分析与股票估值》的作者,其著作中提出的“资产资本表”与“股权价值增加表”重构方法,已成为资本市场财务分析的重要工具。他在课程中分享的投资实践案例,如通过自由现金流模型挖掘低估值标的,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学术理论与投资实战的深度融合。郭老师还通过资本市场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辨,例如结合新能源行业政策变化,探讨财务预测中如何量化政策风险对自由现金流的影响。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以其系统性、实践性与前瞻性,为研究生搭建了通往财务分析与价值投资的桥梁。在郭老师与吕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掌握了财务分析的“术”,更领悟了价值创造的“道”。这种从“数字解读”到“价值发现”的思维跃迁,正是新时代财务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