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高秀春,供稿:研究生部)在新时代审计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袁敏老师与宋德亮老师联袂探索审计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影视案例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知识传导—能力塑造—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审计教育新范式。该教学模式以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根基,以沉浸式影视教学为载体,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审计理论素养、实务判断能力与职业道德自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审计教学创新实践。
一、理论授课:构建风险导向审计认知框架
袁敏教授的审计理论课程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构建起“三层认知体系”。在基础理论层面,系统讲授审计环境分析方法,通过PESTEL模型解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对审计的影响,结合瑞华所审计失败案例,深化学生对审计风险本质的理解。在方法论构建层面,使用“风险评估五步法”,从战略分析到环节解构,再到控制测试,形成完整的风险识别与应对逻辑链。
在行业实践层面,课程特别设置“审计市场与行业发展”模块,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格局,结合国家自科基金审计课题数据,揭示审计收费与事务所规模、客户复杂性的量化关系。同时,引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训练学生从交易流水、物流数据、社交媒体舆情中识别异常信号,培养数字化审计思维。
二、影视教学:沉浸式体验审计职业道德困境
宋德亮教授开创的《审计陷阱》影视教学法,将审计准则学习转化为生动的职业判断训练,构建起覆盖关联方交易、收入确认、商誉减值等高风险领域的案例库。在“关联方交易审计”单元,通过电影中虚构的交易案例,从追加银行函证、实施延伸审计,到约谈管理层、评估法律风险,使学生深刻理解CAS1323号准则对关联方审计的特殊要求。课程创新设置了审计微电影拍摄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审计主题短片,共产出五部优质电影:《审计风云之壳中有诈》《沉甸甸的年货》《审计风云——期货的诱惑》《数字背后的真相——瑞幸审计72小时》《经济正义之光——注册会计师小“昕”》并由全体同学评选出了最佳演员和最佳影片。影视教学法不仅能将审计准则的抽象条款转化为可视化的职业判断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复杂审计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创新:实现审计教育三重突破
本次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融合创新,在人才培养层面实现三大突破:在知识传授上,将抽象的审计假设、风险模型转化为可视化的决策流程;在能力培养上,通过虚拟情境模拟提升职业怀疑与判断能力;在价值塑造上,借助影视冲突场景,强化职业道德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