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刘泽骏,供稿:研究生部)在以实践创新为导向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背景下,为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与专业实践素养,学院成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专题工作小组”,从论文改革动员、论文课设计、论文写作答疑、论文写作指南全方位组织推动。其中开设《论文撰写专题》课程,由白晓红副院长带队的七位教师分别从论文写作导言、六种论文文体、模型分析方法、智能工具应用等七个维度系统地讲解论文撰写意义、改革动因、写作规范与方法。课程内容聚焦学术创新与实践转化,助力学生构建严谨的研究思维与写作框架。
一、论文质量与改革驱动
学院副院长白晓红老师以《论文写作导言——以论文质量为抓手全方位推进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改革》开头,文章是人类思维逻辑方法具象化的呈现,是思想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观反映。她介绍专业学位论文改革的4大背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介绍了学院党委领导下的专业研究生论文“改革工程”,确定应对智能技术颠覆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采取应对论文全面改革的九个举措。她指出,论文写作方法同样包含“道法术器”四个维次,梳理了新论文范式下论文写作的十个难点处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她强调,论文质量提升需破解“重学术轻实践”的惯性瓶颈,学院启动“三精工程”,以“政产学研”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教与学双轮驱动,建立面向实践、一线、现实的旨在解决新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选题导向,严守“不做假学问”的学术尊严,形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办学风格。
二、金融产品与风险管理
马长峰老师主讲《金融交易模型和金融创新产品方案设计》,课程中,他以金融工具双刃剑特性为纲,警示累计期权产品“收益封顶、风险倍增”的结构陷阱,剖析DMA通道助长市场操纵的潜在风险。同时,马老师用正向案例展现实战智慧,罗氏制药通过混合证券组合将融资成本压降2.4%,印证司库管理需平衡“安全、成本、战略响应”三维目标。
三、方案设计与成果转化
刘梅玲老师主讲《方案设计和产品设计》,她强调论文需以“产教融合”驱动实践价值。方案设计类论文须构建“诊断-设计-验证”闭环;产品设计类论文要求原型测试及技术文档,以期智力成果实物化。成果评价锚定“精品性”“精细性”“精准性”三大标准,诠释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职教本质。
四、实证研究与政策洞见
吕明晗老师主讲《实证研究》,她以“问题比方法更重要”为核心,拆解实证研究的四维驱动逻辑:现象驱动、政策驱动、文献驱动与灵感驱动。政策研究需构建“问题诊断-政策评估-本土方案”路径,实现“解释真实世界,服务中国治理”的学术使命。
五、调研报告实操要诀
王小环老师主讲《调研报告》,她强调调研报告需以实地调查为核心,选题须具实践可操作性。研究设计需形成“理论-问题-数据-对策”的闭环系统,研究方法的组合要注重主次搭配,数据分析强调使用熵权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应用中的科学赋权,最终实现从“田野声音”到“决策语言的跨越”。
六、案例分析范式创新
叶小杰老师主讲《案例分析》,他倡导“以真实案例驱动理论创新”,强调案例筛选需满足“专业-新颖-可解”标准。在撰写框架上,他提出构建三维逻辑链:背景维度融合政策与行业特性,分析维度交叉多源证据并灵活运用学术工具,结论维度需注意区分主体层级。
七、政策研究的双向路径
钟世虎老师主讲《专题研究》,他厘清了“政策研究”与“研究政策”的本质差异:前者立足问题创新设计解决方案,后者聚焦既有政策评估优化。二者均需通过混合方法构建“理论-问题-数据-对策”闭环,每条建议需锚定责任主体,实现学术诊断向治理行动的转化。
本课程通过七位教师的专题精讲,深化了学生对学术写作本质、实践转化路径及方法工具的理解,为撰写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位论文奠定坚实基础。
论文写作专题讲解后,设计了现场集中答疑环节。任课老师们齐聚一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白晓红副院长还现场调动学生点评,20多位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程进行评价。同学们踊跃发言,他们分享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也将自己在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和困惑一一抛出,从选题到框架设计、从数据收集的难点到理论框架搭建的困境、从研究方法选择的纠结到结论提炼的迷茫、从摘要如何写到文献如何提炼、从结构逻辑到论文价值挖掘,问题涵盖论文创作的各个环节。老师们结合自身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实践经历,一次次精彩的“抢答”,旨在提供切实可行的写作范式、原理、方法、解决方案,帮助同学们拨开层层迷雾。
这一改革,不仅及时全方位解读了论文写作的改革和具体规则,也是老师对改革的深度理解,将有力地推动新一批学生面向一线、面向实践、面向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学习和实践,更为他们后续论文撰写指明了清晰方向,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高效互动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