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SNAI课堂】伦理基石 职业航标——2025级全日制研究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A班课程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24

(撰稿/摄影:王誉,供稿:研究生部)秋意渐浓的SNAI校园,伴随着最后一堂课的铃声响起,为期八次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同学们的不舍与深思中圆满落下帷幕。这门课程如同一盏明灯,在同学们即将扬帆职业航程之际,照亮了前行的伦理底线与道德方向,为大家奠定了未来执业生涯中最为坚实的价值基石。

一、季周老师:构建框架,于实务中锤炼职业判断

课程的前六次授课由季周老师主导。季老师的教学严谨而系统,重点聚焦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概念框架及其在具体准则中的应用。她不仅深入讲解了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与勤勉尽责、保密及良好职业行为等核心准则,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引导同学们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片3

“翻转课堂”是季老师课程的一大亮点。各学习小组需提前钻研指定章节,并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享。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更促使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超越书本表面。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会计口述历史》的阅读分享,让我们从潘序伦等先辈的生涯中看到,职业道德并非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他们在战乱、变革中守护行业信用的生命线。而真正的“战场模拟”来自案例讨论。当深入剖析康美药业和瑞幸咖啡造假的案例细节时,我们切身感受到,坚守准则常常需要在压力下进行孤独的判断。

二、宋德亮老师:融汇古今,于文化中滋养伦理情怀

课程的后两次课由宋德亮老师主讲。宋老师的授课风格独树一帜,他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伦理议题相融合,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他引经据典,从《大学》中的“诚意正心”到苏轼的旷达诗词,从会稽山的历史渊源到古代商圣的智慧,生动阐释了“诚信”“仁义”等理念在中华文明中的深厚底蕴及其对当代商业实践的深远启示。

图片1

宋老师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他向我们展示,数千年来,那些被尊为“君子”的楷模,其核心正是内在的仁德与诚信——这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职业道德准则一脉相承。宋老师虽仅授课两次,但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伦理道德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教学的热爱,都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结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程虽已结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我们明白,“不做假账”的校训,不仅是行为底线,更是一种需要主动捍卫的职业尊严。而“三坚三守”的要求,也从一个学习概念,内化为了我们对自己的郑重承诺。

图片2

我们这一代会计人,将行走在一个充满更快技术变革和更隐蔽伦理挑战的世界。这门课程留给我们的,不是一本可以背诵的守则,而是一个内置的道德罗盘。当诱惑与压力来袭时,它将指引我们,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口,都能找到那条值得坚守的、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