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SNAI课堂】以理论洞察现实 用政策引领思考——2025级全日制研究生《金融理论与政策》课堂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24

(撰稿/摄影:肖赞,供稿:研究生部)金融学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需要从业者对相关金融理论要有深刻理解,还要对于市场变动和法规政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看到其背后蕴含的金融学原理。虽然同学们目前还处于校园学习阶段,但仍要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主动关注行业动态与政策走向。

图片1

《金融理论与政策》课程延续“以政策为导向、以实践为落脚”的教学理念,由叶小杰教授与杨伽伦老师共同授课。课程在系统梳理金融理论演进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同学们对金融市场变化、重大政策和对案例的思考与分析,帮助大家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理解金融运行的逻辑。

课程涵盖了从传统金融学理论到现代金融体系与政策协调的内容,既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跨境资本流动与监管协调,也有近年来金融科技、P2P网络借贷、资产泡沫的深度探讨,同时有对08年经济危机下四万亿国债、地方城投债等问题的解析。

在课程前半段,杨老师以“理论与政策互动”为主线,从“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演进”讲起,带领大家复盘了从马克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到夏普的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再到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EMH)等经典理论。课堂上,杨老师通过推演“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与“信息不对称的均衡”,让抽象的公式在现实案例中鲜活起来。杨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不仅课程内容扎实,还分享了各种有趣的小知识,比如讲到公司的英文起源是company——来自于意大利语康帕尼;中国公司的起源——海宗祠等。杨老师总能从我们平时未注意到的角度和事情启发我们思考,如为什么有千年古刹,无百年企业,让大家一同讨论,再从这一点扩展到金融理论、历史文化等多维度。

图片3

课程后半段由叶老师主讲,他一如既往地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引导大家“以小见大”。从“AI与金融的交互”到“金融科技监管的两难”,再到“P2P网络借贷的制度反思”,叶老师善于用身边的新闻和案例揭示金融制度的深层逻辑。课堂中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不仅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在讲解“长期停滞假说”时,叶老师结合2013年萨默斯提出的理论与2020年代中国经济现实,分析了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减速、投资回报率下降对宏观经济长期增长的抑制作用。他引导大家思考:如何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这种宏观视野与现实结合的讲授方式,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的生命力。

图片2

两位老师所讲述的课程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涵盖了从传统金融理论、现代金融体系到政策前沿的多个层面。学生们在学习金融理论,剖析实际案例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理解了政策制定背后的经济逻辑。课堂之外,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汇报,展示了研究生阶段应有的学术热情与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