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2022 年 10 月 27 日,学院党委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开展大思政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学院有责任搞好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和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吸收,而不是僵化地灌输。”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白晓红说。
推行思政教育
全覆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将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学院立德树人的核心、基础和总抓手,一是系统构建以“大思政课”为内容、“课程思政”创新为特点的思政教育体系;二是将“大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在内的思政教育统筹起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三是兼顾财会行业特色和学院特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四是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在白晓红看来,“大思政课”建设的难点在于“课程思政”,即“课课有思政”,把“课程思政”定义为“大思政课”之外的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运用“大思政课”思维和要素寓思政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学院推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课程思政示范》,明确示范落地规则、重点、教学方法等,实现了对 124 门研究生课程思政元
素的标准化注入。
目前,学院将高端培训业务、学位项目、网络教育等业务纳入思政教育工作整体布局,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全覆盖”,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让思政“点亮”灵魂
学院推出党委班子上党课。白晓红在《人生与职业的价值——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品读》课堂上深情讲解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用课程“点亮”学员的思想和“触动”灵魂深处的觉醒,是学院高端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中注协中青班的一位学员在代表小组总结发言中表示,10 天的课程学习让他展开了对人生意义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诚信教育是学院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出“开学第一课”特色业务课程,通过开展诚信入学教育,重走朱镕基同志视察学院的“诚信路线”,感受“不做假账”的校训内涵。
2022 年,学院在江苏领军班和山东领军班试点“讲出你的诚信故事”主题活动,通过学员讲述真实经历,加深对诚信价值观的认同,激发更多会计人自觉坚守诚信底线。来自重庆的学员李青龙在课上分享了自己拒绝客户购买审计意见的故事,让在场的会计人员深受触动,对诚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让思政课“活”起来
为打破思政课程僵化灌输的普遍授课模式,学院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内容,推出上海红色基因现场教学、青年思政大讲堂、名家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模式,力求把“大思政课”讲好、讲活。
学院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主动对接教学场景,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现场教学,做到“事先有方案,活动有设计,现场有讲解,期间有互动,学员有产出”。在陈云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后,要求学员撰写参观体会,开展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力求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此外,学院开发了《1921—1949年中共中央上海时期的会计工作》等“红色会计系列课程”,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财政、会计与审计历史,鲜活地展现了我党在创建与发展中会计审计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院精心设计的各类丰富多彩的特色项目令人印象深刻:在“会计口述历史”项目中,通过我国会计前辈的一个个口述故事,充分展示会计人孜孜以求、敢于质疑求真的精神;为庆祝建团百年推出的“接力百年 先锋有我”百名团员讲团史项目,激发并强化了青年的主体意识、政治信仰和思想觉悟;在“90 后”青年党员“思政青年讲”活动中,年轻一代畅谈心中的理想信念……
多措并举做好“大思政课”建设
白晓红介绍,学院“思政教育方案”实施后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还要进一步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学校“育人共同体”,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创新。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政教育工作放在“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格局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其作为学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设施和总抓手,培养能够担当社会主义大业的接班人。
其次,要对标达标,特色鲜明。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党中央决策部署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学院育人特色,创新探索“自选动作”,扎实推动以“大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为抓手的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最后,要积极探索,分类实施。要面向不同学员学生群体,分类落地思政教育实施方案。学
位教育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结合;高端教育要把思政教育嵌入到能力框架中,开展定制化课程;中外合作课程要把学院特色融入课程中,利用社会大讲堂、专家讲堂、院士讲堂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对于留学生,则要积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经验等课程并组织现场教学,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