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卢园园/摄影:林帆)杨绛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我院每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院读书期间将与同学们做至少一次读书分享会,旨在为分享者搭建平台分享书籍,让参与者开拓眼界、思想共鸣。2021年11月12日第6期读书分享会由2021级非全日制会计班卢园园同学线上分享《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拍摄的系列人文纪录片。很难得,在开播首期就获得了B站9.8分和豆瓣9.2分的高分。摄制组采用蹲守的方式,记录了不同人群在面对不同阶段人生的第一次时的反应和表现,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医院、学校、山村、部队等不同的场景,主人公的年龄跨度也贯穿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想拍好关于普通人的纪录片并不简单,因为生活的基调太过平淡,其中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所以要把普通人拍好,必须拿出百分百的真实和真诚。
纪录片按照人生阶段的顺序记录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把全篇分为12个篇章,分别是《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这些宝贵的经历是人生阶段的重要缩影,从这些故事里,观众可以体悟到每个人或相似或不同的人生。
第一个篇章,故事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开始,导演组选取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记录了迎接孩子们第一声啼哭时,父母的真实状态。二胎妈妈、高龄产妇、还有因为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不得不在孕27周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双胞胎年轻准妈妈。手术室外焦急等待准爸爸们和产床上忍受疼痛折磨的准妈妈们,在煎熬中迎来了婴儿第一声响亮的啼哭,这是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迎来的人生第一次。
《长大》这期里,摄制组从万家灯火的都市转移到了云南保山的大山深处,记录了一群山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云南省漭水镇漭水中学,这里的孩子热衷于用诗歌记录和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感,他们的成长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与繁华的都市隔绝,却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懵懂和对未来的迷茫,甚至在他们的成长中,承载着比别的孩子更多的东西。学校的教师们很清楚,不是每一个山区的孩子都能够拥有读高中、念大学,走出大山的机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会回到当地,继续重复以往的生活,但是他们依然将诗歌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高中作文的一贯要求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是老师们坚信,学诗也许不能改变学生的成绩,但是可以改变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所以老师们坚定的向孩子们传递诗歌的火种与希望。本期纪录片的片名就来自其中一名孩子的一首诗:种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出生、成长,匆匆二十年,人生走到了面临独立的关口。在这个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阶段,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两个不一样的群体。每年都会有一群英姿勃发的男孩们,阔别家乡,辞别父母亲人,带着一腔热血,穿上戎装,加入戍卫祖国的行列。这次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意志力要求更为严苛的兵种——空降兵。在成为一名可以独立完成跳伞的空降兵之前,新兵们需要经历魔鬼式的艰苦训练,"三肿三消,才上云霄”,意思是腿要跳肿三次,才能有资格迎来第一次高空跳伞。在跟拍的这半年中,这些新兵的训练操练重复且令人麻木,除此之外,对未来的迷茫、对家的思念也沉甸甸地压在这群孩子头上,但是当最后他们从千米高空一跃而下,并且成功着陆时,一切的努力都有了答案,如此与众不同的第一次,是多么的令人激动澎湃!
关于另一个群体的故事,在《上班》中得以呈现。一群因为或先天或后天原因残疾的年轻人,想要走出家门,靠自己的劳动赚取人生第一份工资。如果我们打开手机淘宝,点击我的淘宝,打开客服小蜜,选择人工客服,屏幕那一端和我们聊天的人,也许就是阿里巴巴运营中心的残疾客服。在一间间格子间里,残疾客服面对着冷冰冰的屏幕,对前来或投诉或咨询的客户进行着一问一答式的无聊对话,甚至有时还要忍受一些客户无理的谩骂,但是面对这些客户的质问,他们非但不觉得被怠慢,反而有些享受这样的交流。除了肢体上的残疾,他们的思维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不需要别人同情的区别对待。工作上的困难,他们可以自己克服,生活的悲喜,他们也想自己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拼尽全力,第一次走出家门上班,为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保障,更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接下来的篇章,脱离了前几集有些轻松、浪漫的基调,照进了成人世界灰暗的一面,他们需要面临的选择,往往更加纠结、难以取舍。《进城》这一集,似乎是对前篇《长大》的一种呼应,孩子在爸爸妈妈望不见的故乡悄悄长大,父母在孩子看不见的时候忍住泪水,下了决心进城挣钱,只留给孩子决绝的背影。本期的主人公王银花,原本在家乡种植烟叶为生,但一年只有5万块钱的收入,仅仅能勉强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为了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她决定进城,和老乡一起奔赴上海务工。然而一踏入繁华的都市,初时的新奇与雀跃过后,工作带给她更多的是无所适从的窘迫与尴尬。每晚与女儿视频,是她一天中最期盼最欣喜的时刻,每个周末她都会跑去外滩,给远在云南的女儿开一场只为她一人的直播。第一次进城,给王银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也给女儿送去了一个广阔的视角。也许在别人眼中,她只是上海默默无闻打工者中的一个,但是对她女儿来说,妈妈却是见过广阔天地的盖世英雄。
纪录片拍摄的主题并没有回避“养老”、“告别”等沉重话题。但是即使题材很现实,导演还是选择了用温情的方式来展现这一切。
《相守》一期中,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一间简陋破旧的小房间,是癌症患者的温情厨房。治疗癌症,花销巨大,而这个简易的厨房,却大大降低了用餐的成本。每到饭点,都有很多病人家属自带食材前来做饭,炒个素菜只需要给一块钱,对于家在外地的病人来说,到这里做饭,省钱的同时,也能吃上健康营养的饭菜,再好不过了。来这里做饭的,有病人的伴侣,病人的儿女,还有很多自己照顾自己的独行者,在这间小小的厨房里,人们似乎在炊烟中找到了家的感觉。
《退休》一期中,办理完退休手续的中老年人,终于可以卸下压在身上几十年的重担,拥有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抱着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再次回归特殊的校园,老年大学。在这里,他们与一群新的“老同学”一起,不断学习新时代的新鲜事物,再来体会一把同窗之谊,这里是老年人的热血高校。
《养老》主题中,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在上海松江的养老社区申园,住着多达2100户老年人,而这样的养老社区,在全国各地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纪录片跟拍的老奶奶在刚住进养老院时,也曾感到不安和抵触,但很快她就交到一群可以共度休闲时光的“老朋友”,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而在最后的《告别》环节,摄制组来到了位于北京的中华遗嘱库蹲守拍摄,记录人们第一次立下遗嘱的故事。前来立遗嘱的多是老人,虽然是风烛残年,他们依然有着清醒的意识和头脑,他们坐在这里,像小学生写作文一般,一笔一划在纸上写下对世界的嘱托,他们不忌讳谈论生死,正如一位老人所说,安排好一切,心就安定了。
随着画面逐渐黑暗,纪录片呈现的内容结束了,但是无数人生的第一次还在接连上演。
即使是普通人的一生中,也会面临无数个第一次,虽然不一定波澜壮阔,但是这些第一次贯穿了每个人的生活,共同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生命就在这无数的第一次里循环往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是父母第一次肩负养育责任的开始;孩子第一次踏进校园,也是父母第一次目送孩子离开自己;毕业生第一次工作领工资,也是父母第一次见证孩子步入社会;新婚夫妻组建自己的家庭,也意味着父母空巢生活的开始。生命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里轮回,生生不息。而如何把握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瞬间,在每一次不留遗憾,是我们看完纪录片后,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