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郭蔚欣)从9月4日的第一堂课到12月4日的最后一节课,一学期的时间已经匆匆而过,而每个同学也从对商务英语既好奇又有些畏惧、既想说出发音饱满的英语又羞于开口,到最后从容流利地进行全英文汇报与展示、自信踊跃地运用纯正好听的口语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老师孜孜不倦地引导,更有同学们倾注的不懈努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王老师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多种思路与方法,使我们能够在英语学习的路上循序渐进、行稳致远。
教学理念的创新
学习商务英语首先要从英语语言基础入手,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到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听、说、读、写水平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商务英语词汇、短语、句型和商务英语习惯表达法。商务英语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对有关商务词汇、短语、句型掌握得不多,对商务英语语篇不熟悉,因此,通常老师都会让学生先从商务英语词汇等方面开始学习。然而,王志军老师主张用兴趣驱使学习的动力,通过ted视频、新闻访谈、趣味对话、模仿跟读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增强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打破从背单词、学语法开始的枯燥学习路径,鼓励同学们敢于用英语发言,敢于练习自己的语音、语调,让同学们真正告别过去应试模式下“哑巴英语”的学习状态。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诱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在趣味学习与训练中增强记忆力。而老师从英语的听、说入手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我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也使我们建立了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精神的践行
英语课程与其他学术性较强课程的区别在于,教师的热情、感染力对学生能否吸收接纳所学内容有着更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出自内心真挚的关切,表现于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情况的关心;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应该把饱满的热情带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健康、乐观的情绪感染,而王志军老师一直在以身作则地践行这样的教学精神。
老师不仅英语水平足够专业,可以全英文教学,并且确保同学们都能跟得上、听得懂;老师还是一位艺术家,生动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唱歌时不同发生部位对发声效果的影响;以及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听起来分别是什么样。虽然对于老师来说这样教学很辛苦,但是却能够让同学们增强对英语发声部位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够见识到如此专业而独特的教学,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终身难忘的英语学习体验。
商务英语是偏向交流的一门学科,所以口语尤为重要。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会有害怕被批评或嘲笑的压力,只有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很快的融入到英语语境中,大家从有些羞怯、不敢大声讲口语,到最终积极主动的发言,希望老师点评和纠正,也证实了老师用自己的教学精神成功地点燃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视角的拓展
与普通英语不同,商务英语强调的是商务沟通能力,其追求的目标是用最准确、最清晰的商务语言来与同事、老板以及客户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商务英语还涉及了很多西方的先进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包括如何与外国员工合作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等等。因此,商务英语又包含了很多西方人的工作理念。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语境不同对人们理解一段话或一种行为的差异,王志军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介绍了Cultural difference的成因: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low-context国家和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high-context国家。前者的语言表达、行为模式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小,人们倾向于直抒胸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问题;而后者,以中国为例,更多地强调要内敛,要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更擅长依靠意境去展示情绪,而不是直截了当地罗列出来。明白原因之后,老师为我们选了两段视频,分别是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招生宣传片,让我们在课堂上总结两段视频中表达形式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差异,他们的成因、影响与我们自己的感悟,并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作出汇报。经过同学之间相互的讨论与总结,加深了我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及包容心,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职场、走向社会,更从容地应对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一些误会和冲突。
教学方式的灵活
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明白了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既继承了原有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又吸收了先进教育模式的特点,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和时代感,授课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原则的确定,都是从我们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来考虑的。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材料紧贴时事,有弹性和空间,可以让同学们去充分的挖掘探究其中的内涵,老师的教学注重体现教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互动性,创设开放性的课堂,通过鼓励同学进行小组讨论、集体做Presentation、以及撰写Report,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能力、规范性输出研究文章的能力,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与优化的空间。
尽管不能否认,好的教材,辅助设备,老师,环境,以及个人的恒心乃至天分,都对学好外语有一定作用。然而绝不存在一种超越一切普通方法的神招妙术。老师一方面不停地寻找着更好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也教导着我们:学外语和学其他一种技能一样,只能靠日积月累,反复练习。开始学英语的目标也许是读懂简写本的英文小说,然后变成读懂英文原著、 希望能听懂英语广播,再后来也许会想能和外国人自由交谈。如果漫无目的,或者好高鹜远,就会很快感到没趣或挫折。这是大多数人不能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因此,只要抱着浓厚的兴趣和阶段性可实现的目标,任何语言都是可以学好的。相信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大家都在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收获颇丰,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在英语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