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朱岚清)转眼已是冬天,snai校园依然郁郁葱葱,而我们的秋学期已走入尾声。本学期我们修读了由王琴老师和徐丽芳老师主讲的经济学课程。两位老师通过生动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分析,为同学们描绘出了一幅宏大的经济学画卷。在本学期的经济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六个课时的微观经济学和六个课时的宏观经济学,让我们一起进行回顾吧。
一、 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在前六次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可以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的工具和方法。经济学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学科,而管理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学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在围绕需求,供给,成本、规模、市场等方面,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一系列的经营理论及决策支持。
在课程的开始,王老师对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管理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有企业的存在等等进行了阐述,让我们对于管理经济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也了解到经济学理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在不同的视角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我们也了解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便是资源是稀缺的。资源稀缺而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二者必然产生矛盾,这就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企业存在带来了分工优势、降低了交易成本、也进一步带来了团队效应。
在剖析消费者行为理论时,为了更好地探讨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王老师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方式。王老师举了个例子:商场内有两组可选择的微波炉,一组有两款:Emerson($109.99),Panasonic($179.99)。另一组可选择的有三款:Emerson($109.99),Panasonic($179.99),Panasonic($199.99)。结果发现,只有两款选择的情形下,43%的消费者选择购买Panasonic($179.99);在有三款选择的情形下,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Panasonic($179.99)。这意味着在以上两种不同的情境下,消费者做出的投资决策是截然不同的。这违背了理性人的假设,因为理性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应当做出相同的、最大化利益的决策。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让同学们模拟决策制定的过程可以通俗易懂地明白一个道理——与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不同,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是不够理性的,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受许多心理、外界因素的影响。再比如王琴老师在讲解沉没成本时,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单位发给每人一张音乐会的门票,价值500元。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开音乐会那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导致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暂停使用,但是音乐会照常举行。你如果要去,只能冒着半个小时的寒风暴雨去音乐厅,请问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不去。这时王琴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如果这张票不是发的,而是你自己排队掏腰包买的,你又会不会去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很多同学们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答案呢?这就涉及到了沉没成本的概念。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时,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上面有投入。这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在这里例子里,排队买门票花的时间和金钱就是沉没成本。王琴老师用这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沉没成本。
王老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也不忘课堂实践。在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中,同学们进行了案例的讨论与详细分析。在案例分析与撰写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案例的分析,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课堂上,同学们自选行业进行了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求同学们选取一个行业的某类产品并针对产品选定几家企业,并对该类产品的行业市场结构、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几家企业的生产模式、企业竞争策略与绩效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上分析给出小组的思考与建议。在课程中,各个小组分别对生猪养殖业、乳制品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白酒行业、智能手机行业、茶饮行业、笔记本电脑行业,以及卫生巾行业进行了生动的分析。在各小组分享案例分析后,王老师针对分析每个小组给出了专业的点评,让同学们对于上述八个行业产品的各方面情况有了初步的全方位的认知,也成功地把管理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二、 宏观经济学
在经济学的后六次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在课程的开始,徐老师给我们讲解了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收入的重要指标。在核算时,GDP可以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个方法对GDP进行核算。在计算实际GDP时,可以采用固定价格法或者连锁法计算。在课程中,徐丽芳老师也进一步介绍了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人均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等。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中国的高储蓄率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也进一步通过题目熟悉了GDP的计算。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连锁法与固定价格法计算GDP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探讨,比较两者的差别,并通过分析得出国际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连锁法的结论。因为其与固定价格法相比,连锁法可精确地显示GDP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消除了固定价格法将基年前变动率低估,而将基年后变动率高估等类似的偏差;还可以精确地反映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避免了固定价格法使基期波动趋于平滑的缺点等等。
在讲到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徐老师讲到,失业可以通过失业率来衡量,即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在中国主要通过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两套方法进行就业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是由各地就业部门负责统计,而城镇调查失业率则由统计部门抽样调查获得,其中后面一种方法反应的失业率更加准确。导致失业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前面两者共同构成自然失业率,指的是一个经济社会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减少自然失业率,只能改变周期失业率。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组讨论,对灵活就业人员及失业率与经济周期的不符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查询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统计政策和社保政策,参考了各个国家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处理方法,最终进行了失业率指标与经济周期不符的原因分析,认为我国的两套失业率指标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不高的原因只要有两点,一是指标本身设计有偏差,不具有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形势的效力,二是指标不适应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对失业率与灵活就业人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个学期的经济学学习,既培养了我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也帮助我们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如何更加理性地做出个人决策、理解经济运转的底层逻辑,也可以帮助解读政府的各项宏观政策。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在看待问题时不再是从单一的会计视角而是经济学的视角,对我们有着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