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郭小艺)徐丽芳老师所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和赵敏老师教授的宏观经济学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给了同学们很大的收获,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经济学的学习之旅: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的是经济社会中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这里的经济个体包括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企业和单个的要素所有者等。这些经济个体或经济单位又通过市场产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经济社会中的这些经济个体根据什么和密怎样做出经济决策,消费者怎样作出购买产劳务的决策;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与收益和的比较关系怎样作出生产的决策;工人怎样决定劳动流向与劳动流量等等。
经济学首先研究的内容是稀缺性。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需求的科学。稀缺性(Scarcity),又称稀少性,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即人类拥有无穷的欲望,但只拥有有限的资源。有限资源永远无法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其有限性促使了竞争及选择的出现,有时候还扩张到能带来收益的社会资源公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质,由于稀缺性人们要在经济资源的各个用途之间进行选择。这就产生了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性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要。经济学就是研如何将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是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永恒主题资源配置是指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各种用途上,资源配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因为资源配置是社会再生产始终面临的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人类生产活动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
经济学的假设首先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次的假设信息完全是市场交易双方对交易的内容、商品的质量、衡量标准有完全充分和对称的假设。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1)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 需求函数;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供给函数;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力量变化对比中,市场最终走向暂时的均衡状态 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以及弹性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研究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3)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成本与收益理论和厂商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的四种市场继构A研究每一种市场结构的市场均衡条件及其效率状态。
(5)福利经济理论。包括: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公平与效率。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市场结构与帕累托最优、阿罗一德布鲁模型。
(6)博论与厂商策略。主要研究博论的基本问题纳什均衡、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重复博以及厂商策略。
(7)不确定性、信息和市场失灵。主要研究: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与期望效用、风险与保险、信息与信息成本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委托代理问题、激励机制设计;市场失灵,外部性、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公共产品;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公共决策、官僚制度、政府失灵,寻租理论、微观规制理论。
徐丽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谨认真,通过课堂教授,课下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巩固学习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总体,研究经济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中心是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整体出现的问题,以及研究经济如何增长,为什么会出现波动,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决定,具体研究分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基本框架:三个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即 KKK )和劳动力市场(即LLL );三个行为主体(各自行为目标):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和政府(调控,公平,效率,总体福利最大)
最基本的假设:消费者:资源拥有者,在社会中拥有所有资源——资产、劳动力、土地等,消费者决定提供多少劳动力和资产(供给),决定消费多少(需求)。厂商:资源使用者,不拥有任何资源,然后利用劳动力/资本(需求),来生产出产品(供给)。市场:三个市场均能实现一般均衡(宏观经济学的所有模型,都建立在这三个市场的一般均衡基础上)。这三个市场,只要有两个出清,另一个自然出清。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各个总量和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即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创造了多少新的物质财富。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和个人。所谓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即在本国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包括了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外从本国或区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国国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从国内生产还是从国外生产中获得的。国民可分配总收入是指本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础上,经过与国外的转移支付收支后可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收入。
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物价水平及其变化的一种指标。价格指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定义,价格指数是从该年价格水平与基年价格水平(设定为100)的比率乘以100计算而得。 我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价格指数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根据国际通行做法,从2001年起,我国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
赵敏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教学深度都很高,通过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的环节加深对学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