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佳琦/摄影:季时忆)2023年9月12日晚6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研究生第四十七期思耐问道在第一教学楼100人报告厅(一)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张双鹏副教授主讲,我院2023级全体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论文理论贡献的理论分享,第二部分是质性研究的前沿分享。前者针对一篇论文的价值与意义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回答“自己的学术和毕业论文有何意义,有何价值”的问题,为同学们的论文选题提供指导;后者通过一篇论文和一个案例向同学们分享了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关于理论贡献,张老师首先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即“理论就是对于各种概念的明确论述,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以展示一种现象为何以及如何发生”。明晰概念以后,张老师结合以顶级期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理论贡献的标准。其标准分为两个维度:原创性和实用性。原创性包含发展性(渐进性)原创和启发性(突破性)原创两个子维度。渐进式原创指的是在原有理论成果基础上的一个很小的,边际的,甚至琐碎的改进。而当这种边际的、微小的改进进行整合后,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问题解释的视角,此时就出现了突破性原创;实用性包含科学(理论)实用性和实践(应用)实用性两个子维度。这种“有用”可以表现在“改进或提高现有学者研究实践活动(科学有用性)”或是“改进或提高现有组织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有用性)这两个方面。张老师通过四个子维度组成的2*2矩阵和相关实例详细介绍了理论贡献的评价以及论文审稿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最后,张老师指出理论贡献的评判标准不仅可以用于评判别人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对自身论文自我评价的参考。张老师鼓励同学们与其等到被提问时被动地回答自己论文的价值,不如提前根据这一标准考虑好自己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自己把握主动权。
紧接着上一部分内容,张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一种原创性研究——质性研究。张老师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实证研究作为切入点,以一篇具体论文和宁德时代并购案例为基础展开具体阐述。张老师强调“人的决策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字和数字计算过程,而是需要整合认知和情感的过程。”因此,只有认知、行为和情感保持一致时,这个决定才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做决策时,不是理性先行,而是想象力最先出现,然后才是逻辑和论证,而这种决策方式就是启发式决策。张老师介绍了启发式决策的其中一种类型——代表性启发,即当人们在说这件事是不是、好不好时,往往会进入到判断这件事像不像以前发生的那件好事的过程中,用“像不像”代替“是不是”。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引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QCA研究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在单一的原因解释基础上增加了多个维度,使之成为组合式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两个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同学会取得相近甚至相同的考试结果?为什么两个成长背景完全相同的同学考试成绩大相径庭?”结合具体事例,张老师详细阐述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不同条件下出现相同结果,此时要找最大相同,看似不同的条件中实则隐含了相似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组合是产生相同结果的原因。相似条件下出现不同结果,此时要找最大不同,看似相似的条件下实则隐含了不同的因素,而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张老师根据这种方法解释了如何判断宁德时代的并购是好还是不好,为同学们判断并购利好还是利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次讲座不仅帮助同学们熟悉学术论文理论贡献的评价标准,为同学们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提供帮助,也让同学们了解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令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