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息息相关。金融,日思夜想,比如最近的股市。这两者有什么关联?学院特别邀请两位重量级嘉宾与广大校友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先生主讲“绿色金融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副代表林卫基博士主讲“国际金融形势与人民币国际化”。EMBA十一期学员以及各界校友聆听了论坛,随后还举行了EMBA2015届毕业典礼。
李扣庆院长致辞
贝克伟教授
市场部汤超义主任
看过柴静的调查,国人对于环境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所谓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源消耗结构问题,更是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靠投资结构调整,但是绿色投资的回报率不高,比如作为清洁交通的地跌,年回报只有4%左右。”马骏博士说。作为应对,富余的国家可以进行财政补贴,比如德国对于新能源的补贴可以占GDP的0.7%。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高达3-4万亿。按时间估算,在某些领域,这个缺口更为夸张,比如土壤治理,按政府的投资进度,需要一万年。“需要民间资本的参与,这就要求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鼓励绿色产业。”
马骏博士
“绿色金融体系的目标有三,一是提高绿色投资的回报率,比如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两个百分点。二是降低污染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三是强化企业和消费的绿色偏好,这本身就是对绿色产品的补贴。”他介绍说。
在某些领域,国内也有初步进展,比如兴业银行已经采用了赤道原则,即对高环境风险的项目限制贷款。“银监会也发布过绿色贷款分类,截止2013年底,我们的绿色贷款占比9%。”放眼未来,这个比重需要上升到20%。
随后,马骏博士列举了国际上还处于起步中的绿色债券、绿色银行、碳排放交易、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制度安排。“向污染宣战,要视为一场战争,所有武器都要用上。”他认为。
今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马骏博士领衔,40多位专家参与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提出了14条建议,这被称视为“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有关绿色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这些建议涵盖机构建设、政策支持、金融基础设施、法律基础设施四个领域。
第一条建议是绿色银行体系,“它的建设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参照英国的做法,建立国家级的绿色银行,比如叫中国生态发展银行。通过专业服务,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回报率。比如兴业银行内部的环境金融部,其贷款余额高达3000多亿,不良率只有0.2%,回报率超过20%,远超非专业性的绿色投资。此外,它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比如英国绿色银行3亿英镑的资本金撬动了全国50%的绿色投资。第二层面是地方性绿色银行,第三个方面则是类似兴业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绿色环境事业部。”马骏博士对此充满期待。
其他建议包括,建立产业基金、在对外投资中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发放绿色贷款贴息、发展绿色债券、建立IPO的绿色通道、发展排放权市场、建立绿色评级体系、设置绿色股票指数、开展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绿色投资者网络、建立强制性的绿色保险、明确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最后一条是关于强制性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
马骏博士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他详细回答了大家关于国家层面的举措、投资回报率等问题。
希腊危机、美联储加息的逻辑、金融危机后全球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后续演进、各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林卫基博士一一作了宏观而又充满智慧的分析。回到国内,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人民币流动的加速,人民币国家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他建议,“可以通过离岸中心、通过双边互换协议等确保国际化进程的稳健有序推进。”
随后,林博士就股票市场的波动对人民币国家化的影响、汇率演变趋势等回答了校友的提问。
林卫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