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吴周筠;摄影:劳毅力)7月8日上午,尽管恰逢周末又酷暑炎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里却济济一堂。第十四届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金融科技创新与重塑在此正式召开。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彤和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应邀主讲。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扣庆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务长Stefanie Lindquist教授、凯瑞商学院院长Amy Hillman教授出席论坛。此次论坛为庆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EMBA第十三期学生毕业和第十五期入学特别准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校友和各界朋友近三百人到场参加。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扣庆教授(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务长Stefanie Lindquist教授(右)、凯瑞商学院院长Amy Hillman教授(左)出席论坛
金融科技:创新与重塑
第一场演讲的嘉宾是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彤。曹彤浸淫于银行界多年,先后供职于人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进出口银行、微众银行五个不同类型的银行,对银行业知之甚深且多有体会,他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同大家一起分享了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创新和重塑的作用与价值。
一、中国银行的普遍性焦虑
从银行视角看金融科技,首先要看银行当前状况。中国有4200个银行牌照,目前每一个银行都充满了焦虑感。银行人、财、物都不缺,大型银行基本上都实现着千亿利润,小型银行也普遍能达到几个亿利润,理论上不应该出现所谓的“焦虑”。那么,焦虑感到底从何而来呢?
第一,客户属性的改变。以招商银行为例,它在零售上一直发挥稳定、居于国内银行前列。但是,招行的柜面业务连续三年出现净下降,且达到了两位数字的下降幅度。无独有偶,客户量最大的国内银行工商银行(ICBC)在2016年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事实上,柜台排队现象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属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模式在变。 “新兴人类”在行为上更愿意采用跟外界交互的方式,以此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这改变了很多使用工具,交互场景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取钱、汇款、转账,哪怕是一些非现金业务人们都更愿意去第三方公共平台进行交互。而在今天,2B端(to-Business,对商家、对企业)依旧没有完全被第三化,但2C端(to-Consumer,对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几乎都已经被第三方化了,比如买理财、买基金、贷款,房贷、车贷、场景贷、现金贷等。客户的行为改变和属性改变,导致基于传统模式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不适应。
第二,金融供给过剩。目前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标的物就是供给过剩,金融行业也是非常典型的供给过剩行业。国内有4262个银行牌照,金融服务、贷款量、货币供应量都是海量的,由此出现了供给过剩。尤其近年来第三方平台的出现,成为了对市场极具冲击力的外部变量。
第三,科技金融平台模式基本成熟。这种平台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寡头挤压。继金控、工行、邮储、招行后出现的新型寡头也被市场认可,阿里、腾讯、京东以及转型比较成功的平安,其所形成的寡头挤压和冲击是非常强烈的。不论在客户量上,还是业务发生笔数上,抑或是交互频次上,他们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金融机构,形成非常明显的寡头挤压。
第四,金融机构之间数字鸿沟的扩大。每一个金融机构都在加大IT方面的投入,看似在弥补,实际上反而在拉大。尤其当下的金融科技最大特点就是对互联网上一批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金融科技”是这两年新兴的词,含义是指在互联网之上一批信息技术的应用,他们跟金融发生交互。在竞赛当中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不适应或者很难适应。因为金融科技已经包括了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区块链、VR、AR等在内,远远超出金融从业范畴和能力圈。数字鸿沟的拉大带来了两个维度,即金融化和科技化的双重冲击,让传统的金融机构难以适应。
二、“金融+科技”的发展史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金融科技历史至少可以往前延伸100年,这100年金融一直是一部“金融+科技”的发展史,在金融化和科技化两个维度是同时在演绎的。为什么科技对金融有着这么大的作用呢?核心就在于金融本质上也是一个信息行业,所以信息技术对金融非常敏感。电报、电话、电视机以及互联网每一次大的技术出现,都带来金融大的跳跃。曹彤先生认为,金融科技下一步的演绎会朝着“信息对称”和“去中心化”的方向走,“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代有可能是“区块链金融”,银行则从“全功能银行”逐渐发展成“功能型银行”、“交易型银行”、“平台型银行”,进而朝着“金融服务型”银行的方向走。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发展,那么过去传统金融机构所有的优势都变成了劣势。
从这个演绎趋势来看,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在金融科技的运用上怎么能找到方向?哪些是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做的事情?哪些应用会把技术能量最大限度释放?曹先生认为,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方向会沿着资产证券化、负债互联网化、支付区块链化、管理大数据化、服务体验化和投贷联动化这六个方向来演绎。“六化”也是对现有银行业的解构,现有银行当中跟“六化”相关的一部分功能逐渐会被社会化和第三方化。
谁定义未来?流动性、技术进步亦或全球化?
第二场演讲的嘉宾是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邵宇是金融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与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陆家嘴沙龙理事会秘书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成员,曾任职于上海市宝山区发改委、西南证券等单位,被业界誉为新一代海派经济学家领军人物。
邵宇认为,当前正在遭遇互联网金融或者说金融科技的一个严冬。究竟是技术遇到了瓶颈还是流动性受到管制,抑或是金融去杠杆、整个经济下行就在眼前?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定义?是流动性的投放决定的,还是金融科技技术的突破,抑或是岌岌可危的全球化?邵宇建议大家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全球和中国经济的下一步演进并逐一的探讨,认为这样才可以从经济增长当中获取收益良好的途径以及自己投资的公司、个人的成长路径。
一、 关于全球化的误解
从去年开始全球化已经面临重大挑战,有两个重大事件:一个是英国的脱欧,另一个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
美国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但中国和欧洲仍承诺将坚持这个协定,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变化。过去,美国一直作为全球的灯塔,是气候、环境、贸易标准方面的领头羊,现在他放弃了这个职责,觉得这个职责对于美国来说不公平,代价太大。由此,很多关于全球化误解都在产生。全球化对中国影响非常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有人说除了全球化的EMBA,全球化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在上海生活,炒中国的股票。但是,你还会使用阿里巴巴的电商,而它在美国上市了。全球化从贸易、投资(此处投资专门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和货币三方面全方位影响我们的生活。
二、 流动性和全球化
流动性对中国究竟有怎样的相关性?它和全球化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经济在过去30年里面迅速经过了经济的货币化、资产的资本化、资本的泡沫化和泡沫的全球化。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础货币是由外汇储备决定的,它的高能货币也不是中国自身债务形成的,而是由外汇储备形成的。
如果觉得全球化是你的对手的话,恐怕你在错误的地方挑选了错误的对手。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美国加息对我们的影响极大。流动性停了,经济增长也慢了我们怎么去挣钱?还是要通过供给这方面。其实宏观经济并不复杂,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需求,第二是供给,如果需求供给不平衡就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调整。 从需求角度来看所有经济增长的引擎就是这“三架马车”。现在有一个“新三架马车”——深度城市化、消费升级以及“一带一路”所引导的新一轮全球化,分别对应我们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来说是一种“1+3+2+1”的模式,分别是行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要素教育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再加上自贸区。
当前,我们对于技术进步有过高的期望、对于全球流动性有过高的评估、对于贫富分化造成的影响则是估计不足的。未来三者将共振,短期内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冲突,但更多的机会将会慢慢在新的需求、新的供给里面被找到。
短短三个半小时,曹彤先生和邵宇先生的发言珠联璧合,围绕“科技”、“金融”两个关键字为我们提供了一餐极具前瞻性和启发意义的精神食粮、奉献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